堆排序是由1991年的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W.Floyd)和威廉姆斯(J.Williams)在1964年共同发明了的一种排序算法( Heap Sort );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积树(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它是选择排序的一种。可以利用数组的特点快速定位指定索引的元素。堆分为大根堆和小根堆,是完全二叉树。大根堆的要求是每个节点的值都不大于其父节点的值,即A[PARENT[i]] >= A[i]。在数组的非降序排序中,需要使用的就是大根堆,因为根据大根堆的要求可知,最大的值一定在堆顶
算法分析
其实这种算法看起来挺复杂,但是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会感觉非常简单的;
基本思想:把待排序的元素按照大小在二叉树位置上排列,排序好的元素要满足:父节点的元素要大于等于其子节点;这个过程叫做堆化过程,如果根节点存放的是最大的数,则叫做大根堆;如果是最小的数,自然就叫做小根堆了。根据这个特性(大根堆根最大,小根堆根最小),就可以把根节点拿出来,然后再堆化下,再把根节点拿出来,,,,循环到最后一个节点,就排序好了。
基本步骤:
其实整个排序主要核心就是堆化过程,堆化过程一般是用父节点和他的孩子节点进行比较,取最大的孩子节点和其进行交换;但是要注意这应该是个逆序的,先排序好子树的顺序,然后再一步步往上,到排序根节点上。然后又相反(因为根节点也可能是很小的)的,从根节点往子树上排序。最后才能把所有元素排序好;具体的操作可以看代码,也可以看看下面的图示:
实现代码:
理解代码:i节点的孩子节点为 2i +1和 2i+2 ;i节点的 父节点为:(i-1)/2;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n/2 – 1;下面的代码是实现的大根堆,把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序;
#include<stdio.h> #define LEN 12 //打印数组 void print_array(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ndex = 0; printf("array:\n"); for(; index < length; index++){ printf(" %d,", *(array+index)); } printf("\n\n"); } //堆化函数 void _heapSort(int *array, int i, int length) { int child, tmp; //这个是改变了哪个节点,就从该节点开始对以该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进行排序 for (; 2*i + 1 < length; i = child){//依次到它的子树的子树。。。。 child = 2*i + 1; if ((child +1 < length) && (array[child+1] > array[child])) child++;//选个最大的孩子节点 if (array[i] < array[child]){//最大子节点和父节点进行交互 tmp = array[i]; array[i] = array[child]; array[child] = tmp; }else break; } } void heap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tmp; if (length <= 1) return;//如果元素小于1,则退出 //这一步是先把元素都堆化好,后面的话 哪个节点修改过,就从哪个节点开始对以它为根节点的子树进行堆化 for (i = length/2 - 1; i >= 0; i--) _heapSort(array, i, length);//从第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排序,一直到根节点 // 先抽取到根节点,然后再对元素进行堆化,然后又抽取根节点,再对元素进行堆化。。。。依次循环 for (i = 0; i < length; i++ ){ tmp = array[0]; array[0] = array[length-i-1]; array[length -i-1] = tmp; _heapSort(array, 0, length-1-i);//堆化子树 } } int main(void) { int array[LEN] = {2, 1, 4, 0, 12, 520, 2, 9, 5, 3, 13, 14}; print_array(array, LEN); heapSort(array, LEN); print_array(array, LEN); return 0; }
时间复杂度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主要在初始化堆过程和每次选取最大数后重新建堆的过程;
初始化建堆过程时间:O(n)
推算过程:
首先要理解怎么计算这个堆化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可以直接画图去理解;
假设高度为k,则从倒数第二层右边的节点开始,这一层的节点都要执行子节点比较然后交换(如果顺序是对的就不用交换);倒数第三层呢,则会选择其子节点进行比较和交换,如果没交换就可以不用再执行下去了。如果交换了,那么又要选择一支子树进行比较和交换;
那么总的时间计算为:s = 2^( i – 1 ) * ( k – i );其中 i 表示第几层,2^( i – 1) 表示该层上有多少个元素,( k – i) 表示子树上要比较的次数,如果在最差的条件下,就是比较次数后还要交换;因为这个是常数,所以提出来后可以忽略;
S = 2^(k-2) * 1 + 2^(k-3)*2…..+2*(k-2)+2^(0)*(k-1) ===> 因为叶子层不用交换,所以i从 k-1 开始到 1;
这个等式求解,我想高中已经会了:等式左右乘上2,然后和原来的等式相减,就变成了:
S = 2^(k – 1) + 2^(k – 2) + 2^(k – 3) ….. + 2 – (k-1)
除最后一项外,就是一个等比数列了,直接用求和公式:S = { a1[ 1- (q^n) ] } / (1-q);
S = 2^k -k -1;又因为k为完全二叉树的深度,所以 (2^k) <= n < (2^k -1 ),总之可以认为:k = logn (实际计算得到应该是 log(n+1) < k <= logn );
综上所述得到:S = n – longn -1,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
更改堆元素后重建堆时间:O(nlogn)
推算过程:
1、循环 n -1 次,每次都是从根节点往下循环查找,所以每一次时间是 logn,总时间:logn(n-1) = nlogn – logn ;
综上所述: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空间复杂度:
因为堆排序是就地排序,空间复杂度为常数:O(1)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原文出处,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yuzhihui_no1/article/details/44258297
若有不正确之处,望大家指正,共同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