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使用优先队列优化的Dijkstra算法

用邻接矩阵的Dijkstra算法的代码:

int cost[RANGE][RANGE];  
int d[RANGE];  
bool used[RANGE];  
int n,m;   //顶点数,边数
    void Dijkstra( int s )  
    {  
        int i,v,u;  
        for( i=1; i<=n; ++i )  
        {  
            used[i]=false;  
            d[i]=cost[1][i];  
        }  
        d[s]=0;  
    while( true )  
    {  
        v=-1;  
        for( u=1; u<=n; ++u )  
            if( !used[u] && ( v==-1 || d[u]<d[v]) )  
                v=u;  
        if( v==-1 ) break;  
        used[v]=true;  

        for( u=1; u<=n; ++u )  
            d[u]= min( d[u],d[v]+cost[v][u] );  
    }  
}  

使用邻接矩阵实现的dijkstra算法的复杂度是O(V²)。使用邻接表的话,更新最短距离只需要访问每条边一次即可,因此这部分的复杂度是O(E).但是每次要枚举所有的顶点来查找下一个使用的顶点,因此最终复杂度还是O(V²)。在|E|比较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查找下一个使用的顶点上,因此需要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进行优化。

需要优化的是数值的插入(更新)和取出最小值两个操作,因此使用堆就可以了。把每个顶点当前的最短距离用堆来维护,在更新最短距离时,把对应的元素往根的方向移动以满足堆的性质。而每次从堆中取出的最小值就是下一次要用的顶点。这样堆中的元素共有O(V)个,更新和取出的操作有O(E)次,因此整个算法的复杂度是O(ElogV)。
下面是使用STL的priority_queue实现。在每次更新时往堆里插入当前最短距离和顶点的值对。插入的次数是O(E)次,当取出的最小值不是最短距离的话,就丢弃这个值。这样整个算法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

struct edge {int to,cost;};
typedef pair<int,int> P; //first是最短距离,second是顶点的编号
int V;//顶点个数
vector<edge> G[MAXV];
int d[MAXV];

void dijkstra(int s)
{
    priority_queue<P,vector<P>,greater<P> > que;
    memset(d,INF,sizeof d);
    d[s] = 0;
    que.push(P(0,s)); //把起点推入队列
    while(!que.empty())
    {
        P p = que.top(); que.pop();
        int v = p.second; //顶点的编号
        if (d[v] < p.first) continue;
        for(int i = 0; i < G[v].size(); i++)
        {
            edge e = G[v][i];
            if (d[e.to] > d[v] + e.cost)
            {
                d[e.to] = d[v] + e.cost;
                que.push(P(d[e.to],e.to));
            }
        }
    }
}

相对于Bellman-Ford的O(VE)的复杂度,Dijkstra的复杂度是O(ElogV),可以更加高效地计算最短路的长度。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当图中存在负边的情况下,Dijkstra算法就无法正确求解问题,还是需要使用Bellman-Ford算法。

    原文作者:Dijkstra算法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tlonline/article/details/47398403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