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这是一个TensorFlow的系列文章,本文是第三篇,在这个系列中,你讲了解到机器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TensorFlow的使用,并能实际完成手写数字识别、图像分类、风格迁移等实战项目。

文章将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少用公式、多用代码截图,总之这将是一份很赞的入门指南。欢迎分享/关注

上一篇文章,我们用CNN实现了手写识别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CNN网络模型举例

一、改进方案

  • 1 使用Keras框架,而不是用TensorFlow自己实现,提升编程效率
  • 2 增加网络的深度,这里增加到了20层
  • 3 每次卷积完之后,加入规范层
  • 4 使用最新的SELU激活函数,这是Sepp Hochreiter最新发表在arXiv上的激活函数,Sepp是当年和Jürgen Schmidhuber 一起发明 LSTM 的神级人物。介绍参考这个链接:「自归一化神经网络」提出新型激活函数SELU

二、理论知识补充(最小知识集)

1)BatchNormalization 的计算原理,优缺点

为了避免对数据的感应不铭感,会对数据做处理,使得数据的变化范围不会太大,这个处理叫normalization预处理。Batch normalization 的 batch 是批数据, 把数据分成小批小批进行随机梯度下降. 而且在每批数据进行前向传递 forward propagation 的时候, 对每一层都进行 normalization 的处理。 优点是可以避免数据对激活函数的饱和从而收敛到更好的结果,并且能减少训练时长。

2)rmsprop 优化器的原理,优缺点

RMSprop 是 Geoff Hinton 提出的一种以梯度的平方来自适应调节学习率的优化方法。
优点是,对于常见参数更新较小,自动更新,不用手动调节学习率
缺点是,因为公式中分母上会累加梯度平方,这样在训练中持续增大的话,会使学习率非常小,甚至趋近无穷小

3)池化层的计算原理

池化层是在几个数据中挑选出最能代表这个区域的,把一个区域简化成一个数值,可以取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量,降低过拟合。

4)softmax与 sigmoid 激活函数的区别

sigmoid将一个real value映射到(0,1)的区间(当然也可以是(-1,1)),这样可以用来做二分类。
而softmax把一个k维的real value向量(a1,a2,a3,a4….)映射成一个(b1,b2,b3,b4….)其中bi是一个0-1的数值,b1到bn累加为1,然后可以根据bi的大小来进行多分类的任务,如取权重最大的一维。

5)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的计算原理,为什么选择交叉熵而不是平均平方误差(MSE)

交叉熵计算原理是−[ylna+(1−y)ln(1−a)]。不选择MSE的原因是,使用MSE在Y取较大值时,权重和偏置的更新速度会很慢,而用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三、代码实现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1 加载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处理,把输入和结果进行分开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2 设相关参数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3 定义模型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4 查看模型结构,可视化模型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5 训练模型,保存和载入模型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6 生成预测结果

四、上传Kaggle看结果

请注意,训练是有一定随机性的,如果一次训练的不好,可以反复尝试训练。尽量准确度在99.2%以上,再生成提交结果。

《5TensorFlow战Kaggle“手写识别”最终章--达成99%准确率》 kaggle结果

虽然手写识别已经有无数人做过了,但提交到Kaggle的只有1600多人,我们的结果在200多位,进入了前20%,对于新手来错,应该还可以了。

祝大家好运~~~~

附带之前的三篇文章:
五分钟带你入门TensorFlow
零基础用TensorFlow玩转Kaggle的“手写识别”
用TensorFlow做Kaggle“手写识别”达到98%准确率-详解

到这里,手写识别的系列就结束了。通过做项目,我们能快速掌握技能,但有时候总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感,下面的系列将会和大家一起对机器学习的理论部分进行概览,用简单的文字解释一个个知识点。

想第一时间看到下一篇文章?抓紧,喜欢和关注吧~~~

    原文作者:AI二师兄
    原文地址: https://www.jianshu.com/p/39561bdeac0d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