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DOM/domDiff
我们常说的虚拟DOM是通过JS对象模拟出来的DOM
节点,domDiff是通过特定算法计算出来一次操作所带来的DOM
变化。
react和vue中都使用了虚拟DOM,vue我只停留在使用层面就不多说了,react了解多一些,就借着react聊聊虚拟DOM。
react中涉及到虚拟DOM的代码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其中核心是第二步的domDiff算法:
- 把render中的JSX(或者createElement这个API)转化成虚拟DOM
- 状态或属性改变后重新计算虚拟DOM并生成一个补丁对象(domDiff)
- 通过这个补丁对象更新视图中的DOM节点
虚拟DOM不一定更快
干前端的都知道DOM
操作是性能杀手,因为操作DOM
会引起页面的回流或者重绘。相比起来,通过多一些预先计算来减少DOM
的操作要划算的多。
但是,“使用虚拟DOM会更快”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场景。例如:一个页面就有一个按钮,点击一下,数字加一,那肯定是直接操作DOM
更快。使用虚拟DOM无非白白增加了计算量和代码量。即使是复杂情况,浏览器也会对我们的DOM
操作进行优化,大部分浏览器会根据我们操作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批量处理,所以直接操作DOM
也未必很慢。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框架都使用虚拟DOM呢?因为使用虚拟DOM可以提高代码的性能下限,并极大的优化大量操作DOM时产生的性能损耗。同时这些框架也保证了,即使在少数虚拟DOM不太给力的场景下,性能也在我们接受的范围内。
而且,我们之所以喜欢react、vue等使用了虚拟DOM框架,不光是因为他们快,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原因。例如react对函数式编程的友好,vue优秀的开发体验等,目前社区也有好多比较这两个框架并打口水战的,我觉着还是在两个都懂的情况下多探究一下原理更有意义一些。
实现domDiff的思路
实现domDiff分为以下四步:
- 用JS模拟真实DOM节点
- 把虚拟DOM转换成真实DOM插入页面中
- 发生变化时,比较两棵树的差异,生成差异对象
- 根据差异对象更新真实DOM
设计师的老本行不能忘,看我画张图:
解释一下这张图:
首先看第一个红色色块,这里说的是把真实DOM
映射为虚拟DOM
,其实在react中没有这个过程,我们直接写的就是虚拟DOM(JSX),只是这个虚拟DOM
代表着真实DOM
。
当虚拟DOM变化时,例如上图,它的第三个p
和第二个p
中的son2
被删除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根据前后的变化计算出一个差异对象patches
。
这个差异对象的key值就是老的DOM
节点遍历时的索引,用这个索引我们可以找到那个节点。属性值是记录的变化,这里是remove
,代表删除。
最后,根据patches
中每一项的索引去对应的位置修改老的DOM
节点。
代码如何实现呢?
通过虚拟DOM创建真实DOM
下面这段代码是入口文件,我们模拟了一个虚拟DOM叫oldEle
,我们这里是写死的。而在react中,是通过babel解析JSX语法得到一个抽象语法树(AST),进而生成虚拟DOM。如果对babel转换感兴趣,可以看看另一篇文章入门babel–实现一个es6的class转换器。
import { createElement } from './createElement'
let oldEle = createElement('div', { class: 'father' }, [
createElement('h1', { style:'color:red' }, ['son1']),
createElement('h2', { style:'color:blue' }, ['son2']),
createElement('h3', { style:'color:red' }, ['son3'])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oldEle.render())
复制代码
下面这个文件导出了createElement
方法。它其实就是new
了一个Element
类,调用这个类的render
方法可以把虚拟DOM
转换为真实DOM
。
class Element {
constructor(tagName, attrs, childs) {
this.tagName = tagName
this.attrs = attrs
this.childs = childs
}
render() {
let ele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this.tagName)
let attrs = this.attrs
let childs = this.childs
//设置属性
for (let attr in attrs) {
setAttr(element, attr, attrs[attr])
}
//先序深度优先遍历子创建并插入子节点
for (let i = 0; i < childs.length; i++) {
let child = childs[i]
console.log(111, child instanceof Element)
let childElement = child instanceof Element ? child.render() : document.createTextNode(child)
element.appendChild(childElement)
}
return element
}
}
function setAttr(ele, attr, value) {
switch (attr) {
case 'style':
ele.style.cssText = value
break;
case 'value':
let tageName = ele.tagName.toLowerCase()
if (tagName == 'input' || tagName == 'textarea') {
ele.value = value
} else {
ele.setAttribute(attr, value)
}
break;
default:
ele.setAttribute(attr, value)
break;
}
}
function createElement(tagName, props, child) {
return new Element(tagName, props, child)
}
module.exports = { createElement }
复制代码
现在这段代码已经可以跑起来了,执行以后的结果如下图:
继续看domDIff算法
//keyIndex记录遍历顺序
let keyIndex = 0
function diff(oldEle, newEle) {
let patches = {}
keyIndex = 0
walk(patches, 0, oldEle, newEle)
return patches
}
//分析变化
function walk(patches, index, oldEle, newEle) {
let currentPatches = []
//这里应该有很多的判断类型,这里只处理了删除的情况...
if (!newEle) {
currentPatches.push({ type: 'remove' })
}
else if (oldEle.tagName == newEle.tagName) {
//比较儿子们
walkChild(patches, currentPatches, oldEle.childs, newEle.childs)
}
//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有改变,有的话把补丁放入补丁集合中
if (currentPatches.length) {
patches[index] = currentPatches
}
}
function walkChild(patches, currentPatches, oldChilds, newChilds) {
if (oldChilds) {
for (let i = 0; i < oldChilds.length; i++) {
let oldChild = oldChilds[i]
let newChild = newChilds[i]
walk(patches, ++keyIndex, oldChild, newChild)
}
}
}
module.exports = { diff }
复制代码
上面这段代码就是domDiff算法的超级简化版本:
- 首先声明一个变量记录遍历的顺序
- 执行walk方法分析变化,如果两个元素tagName相同,递归遍历子节点
其实walk中应该有大量的逻辑,我只处理了一种情况,就是元素被删除。其实还应该有添加、替换等各种情况,同时涉及到大量的边界检查。真正的domDiff算法很复杂,它的复杂度应该是O(n3),react为了把复杂度降低到线性而做了一系列的妥协。
我这里只是选取一种情况做了演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源码或者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章。这篇文章毕竟叫“浅入浅出”,非常浅……
好,那我们执行这个算法看看效果:
import { createElement } from './createElement'
import { diff } from './diff'
let oldEle = createElement('div', { class: 'father' }, [
createElement('h1', { style: 'color:red' }, ['son1']),
createElement('h2', { style: 'color:blue' }, ['son2']),
createElement('h3', { style: 'color:red' }, ['son3'])
])
let newEle = createElement('div', { class: 'father' }, [
createElement('h1', { style: 'color:red' }, ['son1']),
createElement('h2', { style: 'color:blue' }, [])
])
console.log(diff(oldEle, newEle))
复制代码
我在入口文件中新创建了一个元素,用来代表被更改之后的虚拟DOM,它有两个元素被删除了,一个h3
、一个文本节点son2
,理论上应该有两条记录,执行代码我们看下:
我们看到,输出的patches
对象里有两个属性,属性名是这个元素的遍历序号、属性值是记录的信息,我们就是通过序号去遍历找到老的DOM
节点,通过属性值里的信息来做相应的更新。
更新视图
下面我们看如何通过得到的patches
对象更新视图:
let index = 0;
let allPatches;
function patch(root, patches) {
allPatches = patches
walk(root)
}
function walk(root) {
let currentPatches = allPatches[index]
index++
(root.childNodes || []) && root.childNodes.forEach(child => {
walk(child)
})
if (currentPatches) {
doPatch(root, currentPatches)
}
}
function doPatch(ele, currentPatches) {
currentPatches.forEach(currentPatch => {
if (currentPatch.type == 'remove') {
ele.parentNode.removeChild(ele)
}
})
}
module.exports = { patch }
复制代码
文件导出的patch
方法有两个参数,root
是真实的DOM
节点,patches
是补丁对象,我们用和遍历虚拟DOM
同样的手段(先序深度优先)去遍历真实的节点,这很重要,因为我们是通过patches
对象的key
属性记录哪个节点发生了变化,相同的遍历手段可以保证我们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doPatch
方法很简单,判断如果type
是“remove”,直接删掉该DOM
节点。其实这个方法也不应该这么简单,它也应该处理很多事情,比如说删除、互换等,其实还应该判断属性的变化并做相应的处理。
浅入浅出嘛,所以这些都没处理,我当然不会说我根本写不出来……
现在我们应用一下这个patch
方法:
import { createElement } from './createElement'
import { diff } from './diff'
import { patch } from './patch'
let oldEle = createElement('div', { class: 'father' }, [
createElement('h1', { style: 'color:red' }, ['son1']),
createElement('h2', { style: 'color:blue' }, ['son2']),
createElement('h3', { style: 'color:green' }, ['son3'])
])
let newEle = createElement('div', { class: 'father' }, [
createElement('h1', { style: 'color:red' }, ['son1']),
createElement('h2', { style: 'color:green' }, [])
])
//这里应用了patch方法,给原始的root节点打了补丁,更新成了新的节点
let root = oldEle.render()
let patches = diff(oldEle, newEle)
patch(root, patche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root)
复制代码
好,我们执行代码,看一下视图的变化:
我们看到,h3标签不见了,h2标签还在,但是里面的文本节点son2不见了,这跟我们的预期是一样的。
到这里,这个算法就已经写完了,上面贴出来的代码都是按模块贴出来的,并且是完整可以运行的。
未处理的问题
这个算法还有很多没有处理的问题,例如:
- 没有处理属性变化
- 只处理了删除的情况,添加和替换都没有处理
- 如果你删除了第一个元素,那么因为索引错位,后面的元素都会被认为是不同的而被替换掉,react中使用了key属性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为了性能也做了妥协。
-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优化
最后
上面的代码只是把react中的核心思路简单实现了一下,只是供大家了解一下domDiff算法的思路,如我我的描述让你对domDiff产生了一点兴趣或者对你有一点帮助,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