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栈记忆:在访问途中将依次遇到的节点保存下来。版本一是模拟递归实现的结果;版本二是直接模拟递归。
2.节点增加指向父节点的指针:通过指向父节点的指针来回溯,增加一个访问标志位,指示节点是否已经被访问。
一、先序遍历
//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1 void preOrder1(TNode* root) { Stack S; while ((root != NULL) || !S.empty()) { if (root != NULL) { Visit(root); S.push(root); // 先序就体现在这里了,先访问,再入栈 root = root->left; // 依次访问左子树 } else { root = S.pop(); // 回溯至父亲节点 root = root->right; } } }
preOrder1每次都将遇到的节点压入栈,当左子树遍历完毕后才从栈中弹出最后一个访问的节点,访问其右子树。在同一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节点压入栈,因此栈的大小空间为O(h),h为二叉树高度。时间方面,每个节点都被压入栈一次,弹出栈一次,访问一次,复杂度为O(n)
//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2 void preOrder2(TNode* root) { if ( root != NULL) { Stack S; S.push(root); while (!S.empty()) { TNode* node = S.pop(); Visit(node); // 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根节点就无需入栈了 S.push(node->right); // 先push的是右节点,再是左节点 S.push(node->left); } } }
preOrder2每次将节点压入栈,然后弹出,压右子树,再压入左子树,在遍历过程中,遍历序列的右节点依次被存入栈,左节点逐次被访问。同一时刻,栈中元素为m-1个右节点和1个最左节点,最高为h。所以空间也为O(h);每个节点同样被压栈一次,弹栈一次,访问一次,时间复杂度O(n)
// 先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不用栈,增加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void preOrder3(TNode* root) { while ( root != NULL ) // 回溯到根节点时为NULL,退出 { if( !root->bVisited ) { // 判定是否已被访问 Visit(root); root->bVisited = true; } if ( root->left != NULL && !root->left->bVisited ) // 访问左子树 { root = root->left; } else if( root->right != NULL && !root->right->bVisited ) // 访问右子树 { root = root->right; } else // 回溯 { root = root->parent; } } }
preOrder3的关键在于回溯。为了回溯增加指向父亲节点的指针,以及是否已经访问的标志位,对比preOrder1与preOrder2,但增加的空间复杂度为O(n)。时间方面,每个节点被访问一次。但是,当由叶子节点跳到下一个要访问的节点时,需要先回溯至父亲节点,再判断是否存在没有被访问过的右子树,如果没有,则继续回溯,直至找到一颗没有被访问过的右子树,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时间。每个叶子节点的回溯需要O(h)时间复杂度,叶子节点最多为(2^(h-1)),因此回溯花费的上限为O(h*(2^(h-1))。这个上限应该可以缩小。preOrder3唯一的好处是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栈。 二、中序遍历 根据上面的先序遍历,可以类似的构造出中序遍历的三种方式。仔细想一下,只有第一种方法改过来时最方便的。需要的改动仅仅调换一下节点访问的次序,先序是先访问,再入栈;而中序则是先入栈,弹栈后再访问。伪代码如下。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同先序一致。
// 中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1 void InOrder1(TNode* root) { Stack S; while ( root != NULL || !S.empty() ) { while( root != NULL ) // 左子树入栈 { S.push(root); root = root->left; } if ( !S.empty() ) { root = S.pop(); Visit(root->data); // 访问根结点 root = root->right; // 通过下一次循环实现右子树遍历 } } }
第二个用栈的版本却并不乐观。preOrder2能够很好的执行的原因是,将左右节点压入栈后,根节点就再也用不着了;而中序和后序却不一样,左右节点入栈后,根节点后面还需要访问。因此三个节点都要入栈,而且入栈的先后顺序必须为:右节点,根节点,左节点。但是,当入栈以后,根节点与其左右子树的节点就分不清楚了。因此必须引入一个标志位,表示 是否已经将该节点的左右子树入栈了。每次入栈时,根节点标志位为true,左右子树标志位为false。
// 中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版本2 void InOrder2(TNode* root) { Stack S; if( root != NULL ) { S.push(root); } while ( !S.empty() ) { TNode* node = S.pop(); if ( node->bPushed ) { // 如果标识位为true,则表示其左右子树都已经入栈,那么现在就需要访问该节点了 Visit(node); } else { // 左右子树尚未入栈,则依次将 右节点,根节点,左节点 入栈 if ( node->right != NULL ) { node->right->bPushed = false; // 左右子树均设置为false S.push(node->right); } node->bPushed = true; // 根节点标志位为true S.push(node); if ( node->left != NULL ) { node->left->bPushed = false; S.push(node->left); } } } }
对比先序遍历,这个算法需要额外的增加O(n)的标志位空间。另外,栈空间也扩大,因为每次压栈的时候都压入根节点与左右节点,因此栈空间为O(n)。时间复杂度方面,每个节点压栈两次,作为子节点压栈一次,作为根节点压栈一次,弹栈也是两次。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这个方法效率都不及
InOrder1。
中序遍历的第三个非递归版本:采用指向父节点的指针回溯。这个与先序遍历是非常类似的,不同之处在于,先序遍历只要一遇到节点,那么没有被访问那么立即访问,访问完毕后尝试向左走,如果左孩子不能访问,则尝试右边走,如果左右皆不可访问,则回溯;中序遍历是先尝试向左走,一直到左边不通后访问当前节点,然后尝试向右走,右边不通,则回溯。(这里不通的意思是:节点不为空,且没有被访问过)
// 中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不用栈,增加指向父节点的指针 void InOrder3(TNode* root) { while ( root != NULL ) // 回溯到根节点时为NULL,退出 { while ( root->left != NULL && !root->left->bVisited ) { // 沿左子树向下搜索当前子树尚未访问的最左节点 root = root->left; } if ( !root->bVisited ) { // 访问尚未访问的最左节点 Visit(root); root->bVisited=true; } if ( root->right != NULL && !root->right->bVisited ) { // 遍历当前节点的右子树 root = root->right; } else { // 回溯至父节点 root = root->parent; } } }
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与第3个先序遍历的版本是一样的。
三、后续遍历
从直觉上来说,后序遍历对比中序遍历难度要增大很多。因为中序遍历节点序列有一点的连续性,而后续遍历则感觉有一定的跳跃性。先左,再右,最后才中间节点;访问左子树后,需要跳转到右子树,右子树访问完毕了再回溯至根节点并访问之。这种序列的不连续造成实现前面先序与中序类似的第1个与第3个版本比较困难。但是按照第2个思想,直接来模拟递归还是非常容易的。
// 后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栈实现 void PostOrder(TNode* root) { Stack S; if( root != NULL ) { S.push(root); } while ( !S.empty() ) { TNode* node = S.pop(); if ( node->bPushed ) { // 如果标识位为true,则表示其左右子树都已经入栈,那么现在就需要访问该节点了 Visit(node); } else { // 左右子树尚未入栈,则依次将 根节点,右节点,左节点入栈 node->bPushed = true; // 根节点标志位为true S.push(node); if ( node->right != NULL ) { node->right->bPushed = false; // 左右子树均设置为false S.push(node->right); } if ( node->left != NULL ) { node->left->bPushed = false; S.push(node->left); } } } }
四、层次遍历
// 层序遍历伪代码:非递归版本,用队列完成 void LevelOrder(TNode *root) { Queue Q; Q.push(root); while (!Q.empty()) { node = Q.front(); // 取出队首值并访问 Visit(node); if (NULL != node->left) // 左孩子入队 { Q.push(node->left); } if (NULL != node->right) // 右孩子入队 { Q.push(node->right); } } }
小结一下:用栈来实现比增加指向父节点指针回溯更方便;采用第一个思想,就是跟踪指针移动 用栈保存中间结果的实现方式,先序与中序难度一致,后序很困难。先序与中序只需要修改一下访问的位置即可。采用第二个思想,直接用栈来模拟递归,先序非常简单;而中序与后序难度一致。先序简单是因为节点可以直接访问,访问完毕后无需记录。而中序与后序时,节点在弹栈后还不能立即访问,还需要等其他节点访问完毕后才能访问,因此节点需要设置标志位来判定,因此需要额外的O(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