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在Linux系统下(其他操作系统也有类似的规定),磁盘的分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等等。Linux系统管理员在部署系统时,必须要对这三个分区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否则的话会浪费宝贵的硬盘空间。

         通常情况下,一个硬盘中最多能够分割四个主分区。因为硬盘中分区表的大小只有64Bytes,而分割一个分区就需要利用16Bytes空间来存储这个分区的相关信息。由于这个分区表大小的限制,硬盘之能够分给为四个主分区。如果此时一块硬盘有120个G,而管理员划分了4个主分区,每个主分区的空间为20个G。那么总共才用去了80G的空间。这块硬盘剩余的40G空间就将无法使用。这显然浪费了硬盘的空间。

        为了突破这最多四个主分区的限制,Linux系统引入了扩展分区的概念。即管理员可以把其中一个主分区设置为扩展分区(注意只能够使用一个扩展分区)来进行扩充。而在扩充分区下,又可以建立多个逻辑分区。也就是说,扩展分区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必须在细分成逻辑分区才可以用来存储数据。通常情况下,逻辑分区的起始位置及结束位置记录在每个逻辑分区的第一个扇区,这也叫做扩展分区表。在扩展分区下,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个逻辑分区,将一个扩展分区划割成多个区域来使用。

         所以在扩展分区与逻辑分区的帮助下,一块硬盘可以被划分为六个、七个甚至更多的分区。有时候由于磁盘限额的需要,要给不同的用户或者应用对应不同的分区。用户主目录的规划,这也需要用到一个独立的分区。故系统管理员需要在部署系统之前,先考虑一下系统到底有分几个区合适。故硬盘分区空间该如何规划,这是系统管理员在部署Linux系统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 硬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分别是:
    • 主要启动记录区(Master Boot Record, MBR):可以安装启动管理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
    • 分割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块硬盘分割的状态,有64 bytes
  • 关于磁盘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 磁盘分区的最小单位是磁柱。
    • 在分割表所在的64 bytes容量中,总共分为四组记录区,每组记录区记录了该区段的启始与结束的磁柱号码。

假设下面的硬盘文件名为/dev/hda,那么这四个分区的文件名就如下所示:

《Linux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 P1: /dev/hda1
  • P2: /dev/hda2
  • P3: /dev/hda3
  • P4: /dev/hda4

以上提到的四个分区指的是主分区,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扩展分区来实现:

《Linux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 在上图中,四个主分区记录区仅使用其中两个,P2通过扩展分区,分配出五个逻辑分区。
  • 扩展分配的目的是使用额外的磁区来记录分割信息,扩展分配本身并不能被拿来格式化。
  • 其在Linux系统中文件名如下:
    • P1: /dev/hda1
    • P2: /dev/hda2
    • L1: /dev/hda5
    • L2: /dev/hda6
    • L3: /dev/hda7
    • L4: /dev/hda8
    • L5: /dev/hda9
      其中没有出现/dev/hda3与/dev/hda4,是因为前面四个数字保留给主分区/扩展分区使用。
  • 小总结:
    • 主要分割与扩展分配最多可以有四笔(硬盘的限制)
    • 扩展分配最多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的限制)
    • 逻辑分割是由扩展分配持续切割出来的分割槽;
    • 能够被格式化后,作为数据存取的分割槽为主要分割与逻辑分割。扩展分配无法格式化;
    • 逻辑分割的数量依操作系统而不同,在Linux系统中,IDE硬盘最多有59个逻辑分割(5号到63号), SATA硬盘则有11个逻辑分割(5号到15号)。
  • 缺点:
    • 操作系统无法识别大于 2.2T 以上的磁盘容量;
    • MBR 仅有一个区块,若被破坏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 存放 boot loader 的区块仅有 446 bytes,无法容纳较多的代码。

参考:

https://www.cnblogs.com/hiwangzi/p/7640995.html

    原文作者:波波仔86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bobozai86/article/details/85298324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