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当下金融类APP,尤其以手机证券APP为首,发展至今,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1.从用户角度:产品同质化高,体验较差;
2.从技术角度:投产比较低,知识欠缺不垂直,产品迭代困难;
3.从业务运营角度:抓不到用户痛点,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

同时,这些APP普遍违背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要素——社交属性,那么,金融类APP该何去何从呢?

同质化严重,APP功能堆叠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很多金融类APP根本谈不上设计,只是功能的堆叠而已。根据业务需求增加菜单、接口等,或者是基于合规监管的要求改造一些操作流程(配合KYC、CA认证、风险测评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缺乏对客户核心诉求的关注和理解。

以证券APP为例,同质化非常严重。尽管每家公司的APP水平也有高下之分,但是这些微小的差异化不足以让用户留下来。换句话说,客户不会因为APP的好而选择你,但是会因为APP不好而否定一家公司,而且证券APP的口碑是很难做起来的。

同质化的原因之一,是券商们的业务形态总体相似,业务层面本就已经高度同质化,内在同质化后,外在的交互逻辑、UI设计等也互相「借鉴」。原因之二,业内绝大部分APP的「内核」都来自有限的厂商,外观看上去大同小异,券商的科技团队自己尝试把这些传统封闭技术换张皮,基本也不太可能。

其实,移动端在收集用户的交互行为数据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产品设计者可以结合用户的交易历史,再匹配交易市场的行情变化,完全可以构建出模型,对用户的操作习惯、投资偏好、对市场的反应、所关注的功能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海量的用户画像,设计出一个完整的APP,解决客户的需求。

对证券APP来说,业务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需要从业务层面去解决,但是可以通过产品创新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端实现差异化,尝试新兴技术以实现质的飞跃,APP的「借鉴」会让券商的路越走越窄。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痛点抓不到,内宣效果差

金融类APP也好,网站也罢,总体来说缺乏「运营」的设计考虑,这方面与互联网公司的差距非常大,互联网公司在设计一个好产品的同时,线上运营能力也非常突出,在线运营推广「套路」多多。而传统依靠线下营业网点做零售的银行、券商们,线上运营经验、人才都非常缺乏,有在线运营意识的员工只能在互联网公共平台上营销展业,可是又面临巨大的合规监管问题。

行、券商们自身的APP几乎没有与客户互动的内容,除了在APP的首页展现理财产品的广告,能做的事情不多。此外,由内部统一运营的内容,往往和全国各地区、各区域网点的需求没关系。或者说,没有区域人员参与到APP的运营中,所以网点的员工往往自己都不关注APP的内容,当客户去某个银行网点咨询APP里推广的理财产品,也许当地的服务人员会「措手不及」,给你一个「一脸蒙圈」的表情。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版本迭代难

现在大家都在讲敏捷迭代,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敏捷」在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首先行业特点决定了安全、稳定、合规、健壮的基本属性,「维稳」是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对于能引起生产事故导致监管问责的任何缺陷绝对是零容忍,更多的创新抵不过一张问责函。

其次,大部分金融IT缺乏互联网公司通常具备的蓝绿测试、灰度发布的全闭环(包括支持滚动发布技术产品的基础设施、运营配合的方法论、发布与回滚的管理制度等),所以试错成本非常高。随着功能的不断丰富,每次需要回归的测试场景越来越多。任何功能的改动增加,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只有维持非常高的测试覆盖率才能真正保障旧有的功能没有被新的改动破坏。

结果测试周期越来越长,尤其是在做不到自动化回归测试的情况下,手工测试团队永远疲于奔命:当业务功能从30个堆叠成300个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IT运维团队以极其保守的态度对待APP新功能的发布、希望以延长测试时间来保障线上质量的心态。所以快速响应业务、市场需要的「敏捷迭代」,哪怕在开发阶段可以维持,到了测试、发布阶段也不得不终止。

用二八法则来看,APP内很有可能只有20%的功能用户在使用,换句话说,绝大部分的功能都是使用价值很低的,但很多时候却不能随意砍掉,导致历史包袱越来越多,APP逐渐变成一个「玻璃体」(随着时间迁移、人员变动,系统里总有些没人愿意触碰的部分,唯恐修改不慎导致巨大的问题),开发步伐越来越慢,投入产出比则越来越低。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互联网思维缺失

上述三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架构的掣肘,一个是产品设计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偏差。

当前银行、券商APP的技术架构,完全是「紧耦合」的,代码框架不清晰、功能耦合度高,开发团队在金融领域的专业程度较低,例如面向对象设计及领域建模的最佳实践缺位、在设计阶段对技术架构没有能力预先考虑「可测试性」、对组件化理解偏差、版本管理及依赖关系管理的工具链没有正确领会使用等等。

一言以蔽之,技术功底距互联网科技公司有一定差距。

在设计方面,往往没有理解透彻移动互联网、手机设备的几个基本要素:点对点连接、社交属性强、用户always online、更加场景化、普适性极强(一些看似「地球人都明白」却没有深刻理解的边边角角)。

然而仅仅是金融APP无视上述要素吗?繁复的功能堆砌,违背了小巧的手机简单易用的「普适性」原则。

什么是「普适性」?微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PC时代完全无法上网、使用浏览器的祖父祖母们,现在都是微信的重度用户!大道至简,大美无言!

其次是APP明明运行在一个移动电话里,可是却没有与他人互联互通的能力,客户有疑问无法就当前操作的上下文在APP里找到实时响应自己的服务人员、而客户经理则眼睁睁地看着客户在APP上而无法触达,甚至双方的沟通还需借助其他渠道。

对于用户,往往是典型的单机:APP的所有用户知识和服务器一堆冷冰冰、僵硬的接口连接,虽然人人都以同一个APP接入,彼此却没有关联。当APP与同一部手机上的其他应用形成孤立、隔绝的信息孤岛时(例如无法分享内容至其他社交平台),也就失去自身向其他应用渠道传播的能力效应。

上述两个问题,导致现今大部分的APP开发还是被按照「信息化」的方式在进行。然而,「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连接,而后者是信息传播与服务输出。

移动端按照「信息化」思路实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割裂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关系:一方面客户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而无需造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客户失去线下触点但是又没有建立起线上的连接互动。

现阶段把APP当做一个软件来看待是过时的,认为改良一下APP的用户界面、调整增删一下功能就能提升「用户体验」,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APP并不是用户体验的全部,例如,APP里有没有服务人员随需随应?一个真实例子是作为某大银行十多年的七钻用户,可能从来没有在该行的APP里联系到自己的客户经理,即使APP配备1000项功能,对该用户也无「体验」可言。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社交是一个应用的灵魂

举几个例子,近几年大火的某易云音乐、某多多的基因都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

把APP当作一个「掌上门户」,集成各种功能给用户,已然行不通。这种思路导致的产物,实际上无异于一个单向的、把金融机构的业务交给用户自行使用的「机器」。这种APP与客户毫无粘性,客户甚至都懒得销户,换个APP就成了别家银行、别家券商的客户,更不要谈用户「活跃度」和「使用频次」了。用户一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牛市时使用频次也许高一些,其他时候让用户多使用APP的企图基本上是徒劳。

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APP需要认真考虑移动互联网本身的最重要属性、手机的本源——社交化。也就是说,让用户在你的APP里能够彼此进行交流互动、与你的员工和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当用户(无论个人还是机构用户)打开一个银行APP的时候,他在这个APP里不仅能自助服务或者联系一下呼叫中心,还能找到自己的客服经理、一个能实时解决他顾虑的专业的理财顾问、一个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专业团队、甚至一整个营业网点,这就是所谓的「Bank in a pocket」——让用户带上他的银行/证券公司出行,任何需要的时候打开APP,虚拟化的银行、券商就在APP里。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碎片化

在云端,过去几年来「微服务」大行其道,本质上也是把传统「单体应用」碎片化。碎片化当然带来管理它们(小程序、微服务)的损耗,但是现在这些问题早就被越来越成熟的开发运维平台、工具链解决了。例如:Docker容器化生态、Kubernetes容器编排管理技术、FaaS函数即服务工具链等等让云侧的小粒度服务开发运维更便利、稳定、弹性可扩。而微信本身则实际上在端侧充当了小程序的「运行时」及管理工具。

金融机构们可以对自己的APP进行瘦身,把新旧功能剥离,以独立生命周期、独立开发测试团队的方式进行开发——有用的场景继续深入、无效的及时废弃。总体技术架构保持稳定、让频繁增删变更业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开发门槛、减少试错成本、实现敏捷迭代。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时间、应用使用时间都是高度碎片化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前端用户体验的碎片化。全中国的手机用户都已被微信小程序充分培养,在各种场景下「随需随用」、「用完即扔」,是非常典型的「效用计算」。

资讯漫天的时代,券商APP里采购回来的第三方资讯都是同质化的、并且往往也无法成为客户最信任的信息源(可能客户还去看专业财经APP)。但是券商的明星分析师分享的专业见解、投资顾问向客户个人定向提供的见解,却是APP里真正有价值、能产生差异化的资讯,是真正属于券商自己生产的信息。双向互动交流,以「碎片化」的推送实现业务场景化并使用户真正参与进来。

《金融类APP应该怎么做?券商APP该何去何从?》

    原文作者:LINKSOFT_hz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LINKSOFT_hz/article/details/118786430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