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OSPF动态路由协议

RIP(路由信息协议)
1.应用层,基于UDP520端口
2.距离矢量协议
3.内部网关协议(IGP)
4.RIPV1有类,V2无类
5.管理距离=120,度量值为hop(跳数)
工作原理:1、RIP路由协议向邻居发送整个路由表信息
2、RIP路由协议以跳数作为度量值,根据跳数的多少来选择最佳路由
3、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自动加一
4、最大跳数为15跳,16跳为网络不可达
5、默认情况下,每隔30秒广播一次更新信息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1)传输层协议 基于IP协议,协议号89
(2)运行特征:链路状态协议LSA
(3)运行范围:IGP(内部网关协议)
(4)无类
(5)管理距离=110,度量值(cost)=100M/带宽
(6)通过骨干区域(area0)和常规区域实现分层,所有常规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相连,可以防止环路
工作原理:1、发送hello包,发现、建立、维护邻居关系
2、进行LSA泛洪,直到LSDB同步。
3、以自身为节点,用SPF算法,算出最短最优路径,然后将计算好的路由加表。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1)基于运行特征来分类
距离矢量协议:RIP、EIGRP、BGP
链路状态协议:OSPF、ISIS

距离矢量:距离(远近)矢量(方向),路由器之间传递的是路由表,通过与邻居路由交换信息来工作
链路状态:路由器直连链路的信息,路由器之间传递的是链路状态通告

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 ) vs 链路状态(link-state)
①前者传递路由条目,后者传递链路状态通告(LSA:link-state advertisement)
②前者网络能见度只有一跳,后者是整个拓扑;
③前者学习路由基于邻居,后者计算路由基于自己;
④前者只维护一张路由表,后者维护三张表(邻居表,拓扑表,路由表)
邻居表:存放邻居信息
拓扑表:存放从邻居收到的链路状态通告
路由表:存放到达目的网络的最好路径

(2)基于运行范围
IGP(内部网关协议):RIP,OSPF,EIGRP,ISIS
EGP(外部网关协议): BGP

IGP是运行在自治系统内部的,作用是确保网络的连通性
EGP是运行在自治系统之间的,作用是用来传递路由信息

OSPF的五种数据包
Hello包:发现、建立并周期保活邻居关系
DBD包:数据库描述包—进行主从关系的选举,最重要的作用是发送LSDB 目录
LSR:链路状态请求—对收到邻接发来的LSDB目录中本地未知的LSA进行请求
LSU:链路状态更新—对收到邻接发来的LSA,携带LSA给邻接(LSA是链路状态通告:具体的每条拓扑或路由信息)
LSAck:链路状态确认—对DBD/LSR/LSU进行确认

OSPF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1、减小路由表的大小
2、限制lsa的扩散
3、加快收敛
4、增强稳定性

    原文作者:李陆嘉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0906078/article/details/123938911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