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运用好心理健康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处在严峻的疫情时期,全国多所高校实施封校以应对。这时,许多大学生产生焦虑或者是恐惧的心理。不过,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情绪感到自责,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要做的只是感知这些情绪的存在,不做任何评判。如果我们不断地去思索它,触碰它,可能会使它占据我们整个情绪,产生过度的恐惧。这将妨碍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降低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愉悦感。情绪没有对错,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学会区分和面对消极情绪,是调整情绪的第一步。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推动心理健康水平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保持好与同学的关系尤为必要。我们可以尝试着给身边的人更多的理解或者是情感支持,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举办集体活动等方式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这将有助于同学们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自己心理状态的调整。这当中利用的心理知识称为“利他”。在我们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他人的有效支持;“利他”,有助于我们获得存在感与价值感,进而促进自身心智的成长。
当然,在我们“利他”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免我们因为“无能为力”而陷入自责甚至自卑,也避免了因为不能帮助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在疫情防控期间,减少出行,做好安全防护,对患者多些鼓励,对前线人员多一些祝福,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价值。切记不能自高自大,意气用事。
学会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是缓解负面情绪的必备良方。有的同学能只是口头上喊着正能量的口号,然而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行为使我们的行动与心理相背离,是一种自我欺骗,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精神分裂。只有具备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才会让我们感受到积极的益处。比如有的同学抱怨:明明疫情都缓解了,为什么还不解封;而另一个同学会说:疫情终于缓解了,再坚持一段时间,等到彻底根除,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去探索校园之外的世界了。这两位同学没有对错之分,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愤懑悲伤,一个满怀期待。如果你是前者,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尝试关注全国疫情动态地图,享受着每天病例减少、治愈成功等一些积极信息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时,你不再抱怨,而是心理默默地为医护人员加油,对祖国充满希望。
当我们逐渐接受变化,并坦然面对,这时我们的心智也在渐渐成熟。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完美无瑕的世界,难免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心理上有弹性的人,能够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突发的变化;心理脆弱的人则喜欢抱怨,不仅传递了负面情绪,而且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将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他人,同时,也更容易得得到他人的理解。正如这次疫情,隔离是为了更好的对抗病毒,而并非是故意束缚我们。其实,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解决,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治疗,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无知”比病毒更为危险。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习惯了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因此,对于与疫情相关信息都深信不疑,且支配着自身的情绪与行为,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媒介。也有人以无所谓的态度,不顾自己和他人安慰,到处刷“存在感。”作为大学生,通过正规渠道科学、系统的了解此次疫情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做出应对。
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封校期间大多数学都选择在宿舍久坐或者长时间躺卧,这会让我们的存在感降低,看着别人在朋友圈里打卡,也会降低我们的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感、堕落感。然而通过适当运动来释放压力,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适当运动指的是做一些轻松的运动。比如:慢跑、跳绳、打乒乓等。这些有助于保持轻快、积极的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不仅如此,运动还增强了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对自己多了一层保护。
当然,饮食习惯也决定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当我们摄入一些垃圾食品时,机体能量补给不足,导致神经系统低沉,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或是摄入的营养不均衡,会影响激素的分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患病。好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避免负面情绪来源,也可以增加生活的仪式感,感受到“自爱”所带来的幸福感。
倘若我们其中有人不幸患上了心理疾病,要及时向老师或是父母求助。当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睡眠,无法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来自我调节,通过家长老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让专业的咨询师陪你走过这段路是必要的。
疫情肆虐,但我们的生活不会停止,我们成长的步伐不会停止。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当下,我们就要维持这样的一个平衡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心理状态。纵观历史,人类实在磨难中进化,在与自然搏斗中进步。我们坚信,在全国同胞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取得这场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ps:这篇文章是我大一下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末论文,特发表于此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