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城堡》

年少时,读卡夫卡的作品,读到一半,总觉得是在不知所云些什么,如今再读卡夫卡的《城堡》,多少明白了些什么。《城堡》是卡夫卡的未完成的作品,并且,在去世前,他特意嘱咐挚友——奥地利作家布罗德在他死后销毁他的所有作品。但是,在卡夫卡去世后,布罗德并没有执行卡夫卡的遗嘱,而是将它们都公布了出来。从结果来看,这无疑是伟大的贡献,因为卡夫卡的出现,影响了之后的一大批作家,但是对于卡夫卡自身而言,他或许没有想要写给读者,而是写给自己。

一、文体的压抑

《城堡》中的文体对于读者而言,是相当压抑的,这种压抑在于,段落过于冗长,有些四五页才分出一段,每读一页就像在水中憋了好几分钟才露出头来换口气。加之,对话没有分别列行,人物关系更是容易混乱。这些让读者难以接受,加之本身作品的叙事逻辑不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荒诞的,读者仿佛是在茫茫沙漠中前行着的旅人,看不见文本的尽头。但是,反过来说,作品本来想要表达的就是现代人生命中莫明的压抑感,焦虑和绝望。王国维曾说,诗歌的境界有“隔”与“不隔”·的区别,卡夫卡的《城堡》便属于“隔”的作品。这种“隔”在于,我们时常去避免和忽略生活带给我们的压抑感。人类天性讨厌绝望和孤独,而渴望幸福与快乐的生活。作为读者,更是会本能地反感这种压抑。如想要进入《城堡》的世界,唯有细细品位,直视作品的压抑,才能超越这种压抑。

二、“K”和“城堡”

主公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就像一个符号那样简单,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他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人。同时,《城堡》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全名,它不像俄国现实主义大师们笔下那样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它的“所指”便是很多了,K的遭遇也可以是你我生命中同样遭遇的,城堡作为一种“势力”、一种“权威”的存在,他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K在不断地抗争中,却始终无法进入这种城堡。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说一个人去办证件,从北京一直跑到老家,每次办证总是告知他少了东西,他不断地来回跑,最后无奈在微博上爆出了此事。其实,这个办事员不就好比是一座城堡的看守者,我们新闻中的“K”先生不断想要获得进去城堡的资格(城堡告诉他也可以进去)。但是,他却始终只能在外头不断地徘徊。由此,你也可以看到,卡夫卡世界的荒诞,其实折射的,是现实世界的荒诞。这种荒诞,反应的却是现代人在金钱和权力下的异化。

很可惜,作品并没有完成,K最后到底是进入了城堡还是失败了,更无可得知。然而,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又是否给了我们新的想象呢。

阅读笔记

一、alex:张爱玲的散文

二、alex:读《诗词鉴赏辞典》有感

三、alex: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感

四、alex:读《诗经》和《楚辞》有感

五、alex:读《世说新语》有感

六、alex:读《古文观止》有感

七、alex:读《浮生六记》有感

八、alex:读鲁迅的杂文有感

九、alex:卡夫卡的《城堡》

十、alex:相通和不相通

    原文作者:alex
    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428243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