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出于性能与灵活性方面的考虑,我们都将一些小图片替换成矢量图或者字体。除了这些能被替换的小图之外,还有一些不得不使用位图的场景,如照片、背景等。对于这些位图,我们需要考虑它们在加载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而制定不同的表现方案。
图片加载过程中的状态,大致包括:
何时决定加载图片
加载中
加载结束,失败的处理
本文将对比加载过程中的各个状态表现的不同实现方案,并对方案的简易程度、兼容性、可扩展性进行分析。
决定加载图片的时机
一般情况,页面加载时图片资源作为单独的请求向服务器获取。有时,由于图片的数量与大小的影响,这导致页面加载缓慢,而且加载了许多用户未触发的图片,也白白浪费了流量;有时,又需要保证用户浏览网页的流畅性,不得不预先加载好图片,等用户触发显示图片。
可见,正确的图片加载时机对提高用户体验有很大的帮助。本小节将讨论与图片加载时机相关的技术:预加载与懒加载。
预加载
预加载技术就是<u>在用户触发图片显示之前,先将图片加载到本地</u>。当用户触发图片显示的事件时,浏览器能够及时渲染出图片,保证了用户浏览网页的流畅性。那么,如何实现预加载呢?本文将介绍三种实现预加载的技术。
利用CSS实现预加载
该方法只需<u>将欲加载的图片url写入某个隐藏元素的background属性中</u>,让这张图片和CSS文件同时加载。当用户触发显示图片的事件时,再将图片插入到目标位置。
如下代码所示,这里用到CSS3的background多图片特性,只需一个隐藏元素即可预加载所有图片。
.nothing-1 {
display: none;
background: url('1.jpg'), url('2.jpg'), url('3.jpg');
}
(关于background多图片特性的兼容性:http://caniuse.com/#search=cs… )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控制预加载的时机,只能是页面加载时一起加载图片,如果图片过多,会阻塞页面的load事件,延长页面加载时间。
只利用JavaScript实现预加载
第二种实现预加载的技术,是<u>直接使用JavaScript新建Image对象</u>,对其src属性赋值。
如下代码所示:
var image = new Image();
image.src = '...img url';
image.onload = function() { ... }
image.onerror = function () { ... }
还可以利用Image对象的load事件和error事件,完成图片预加载和失败之后的处理,如所有图片加载完成后的提示等。
利用Ajax实现预加载
最后这种方法则是<u>直接发送ajax请求,获取图片资源</u>。同样,可将ajax请求成功与失败的回调,作为图片预加载成功与失败的处理。
如下代码所示(仅针对webkit浏览器):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xhr.readyState == 4) {
if ((xhr.status >= 200 && xhr.status < 300) || xhr.status == 304) {
...
}
}
}
xhr.open("GET", '...img url');
xhr.send('');
Ajax请求方法无需多余的Image对象,而且<u>获取的资源也不仅局限于图片</u>。
懒加载
懒加载的核心思想是<u>根据用户需要加载图片资源,并非在渲染页面时就获取所有图片</u>。如此,不仅可以减轻服务器的压力节省用户流量,还可以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实现思路
首先,将页面中所有图片url写进img的’data-src’属性,并将默认的loading图片写入src,作为加载中的图片样式。
<img src="loading.gif" data-src="...image url" />
其次,是确定判断图片加载的时机,即当图片进入浏览器的可视区域中时。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某个元素进入可视区域呢?
以垂直方向为例,判断元素是否进入可视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可视区域的高度:window.innerHeight(IE9以前不可用)||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IE标准模式);
元素相对于可视区域顶端位置:element.getBoundingClientRect().top;
元素相对于可视区域底端位置:element.getBoundingClientRect().bottom;
判断是否进入可视区,即<u>判断元素的顶部相对于可视区域顶端位置是否大于0,且又小于可视区域高度;或者,元素的底部相对于可视区域底端位置是否大于0,且又小于可视区域高度</u>。
上图中列出了元素进入可视区的所有情形,从上到下来看,第一个元素的top与bottom的值都小于0,不在可视区内;第二个元素的top小于0,而bottom却在0到clientHeight之间,已在可视区内,需要加载;第三个元素的top与bottom都满足条件,在可视区中;剩下的两个元素与头两元素情况一致。
等到元素进入可视区域,就将img元素的’data-src’属性赋值给’src’属性,并标记该img元素正在加载,不再做此处理。
以上过程伪代码如下:
function check() {
imgs.forEach(function(img, index) {
if (loadedList.indexOf(index) >= 0) {
return;
}
if (!isInClient(container)) {
return;
}
loadedList.push(index);
loadImage(img);
})
}
最后,将判断图片进入可视区域后加载的check函数,<u>写入window的scroll和resize事件即可</u>。
优化思路
有时用户若只想查看排序较后的图片,会快速滚动滚动条,这种情况下快速滚动过的图片也没有必要加载了。
该优化的实现思路也很简单,<u>延迟加载逻辑,计时器一到再判断元素是否还在可视区域</u>,可将代码修改为如下:
function check() {
imgs.forEach(function(img, index) {
if (loadedList.indexOf(index) >= 0) {
return;
}
if (!isInClient(container)) {
return;
}
setTimeout(function() {
if (!isInClient(container)) {
return;
}
loadedList.push(index)
loadImage(img)
}, 1000);
})
}
加载中状态
图片出于加载中的状态时,需要给用户“图片正在加载”的提示,图片加载完成后,将提示隐藏。下面,本文将给出加载中提示的两种实现方案。
方案一:利用img元素background
此方案的实现思路是:<u>将“加载中”提示作为img的背景,当图片正在加载中时,页面显示的是背景;图片加载完成,则覆盖了背景显示出图片</u>。
关键代码:
<img class="img" src="...">
.img {
width: 500px;
height: 300px;
background: url('data:image/gif;base64,...') center no-repeat;
}
这里将“加载中”的动态图片作为img标签的background,并且转换base64编码,这样可以减少一次请求。
浏览器兼容情况见下表:
浏览器 | Chrome 54 | Safari 10.0 | Firefox 50.0 | IE 8 |
---|---|---|---|---|
兼容性 | √ | √ | √ | √ |
兼容性没有问题,唯一的限制是需要设定.img的宽高。若事先无法得到图片的宽高,则可以在img标签外套一层<div class="img">
,由外层容器的background作为“加载中”提示,容器中的img可根据容器的宽或高设定其大小,关键代码如下:
<div class="img">
<img src="...">
</div>
img {
height: 100%;
}
方案二:利用img元素的load事件
<u>img元素的load事件会在图片加载完成后触发</u>,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加载中提示。
实现思路:<u>首次渲染img元素时,将“加载中”提示作为img元素,真正的图片则用另一个Image对象加载。等到真正的图片加载完成,即触发了Image对象的load事件,则将img元素的src修改为真正图片的url</u>。
关键代码如下:
Array.from(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forEach(img => {
const image = new Image();
image.src = img.dataset.src;
image.onload = () => img.src = image.src;
})
这种方法需要js配合,无论是加载中的提示动画还是图片都可以原始尺寸展示,而不需要再设置。
兼容性也毫无问题:
浏览器 | Chrome 54 | Safari 10.0 | Firefox 50.0 | IE 8 |
---|---|---|---|---|
兼容性 | √ | √ | √ | √ |
上面介绍的两种方案都能实现“加载中”提示,方案一只需要CSS即可,方案二需要js配合但灵活性更强。
加载中的动画不仅可以用图片,还可以用CSS3的动画特性,对于以上两种方案稍作修改也可以适配CSS3的加载中动画提示:
方案一:加载动画作为外层div的内容,但z-index比图片低,等图片加载完即可覆盖;
方案二:用js控制img和加载中动画的显示与隐藏即可,图片加载完隐藏加载中动画,显示图片,并可设置过渡动画增强体验;
加载结束
图片加载结束具有两种结果,要么加载成功,要么失败。加载成功,我们不需多做处理,而加载失败会出现难看的裂图提示,影响体验。
本文介绍两种方法,替换图片加载失败的裂图提示。
方案一::before与:after伪元素
img是可替换元素,即其表现的形式与内容是被外部资源控制。当img未加载时,属于它的:before与:after伪元素并未渲染,只有当图片加载失败时,这两个伪元素才会出现。
这里给出加载失败的样式例子,CSS关键样式如下:
.broken-image {
width: 100%;
position: relative;
min-height: 50px;
}
.broken-image:before {
content: "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left: 0;
height: calc(100% + 10px);
width: 100%;
background-color: rgb(230, 230, 230);
border: 2px dotted rgb(200, 200, 200);
border-radius: 5px;
}
.broken-image:after {
content: "\f127" " Broken Image ";
display: block;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family: FontAwesome;
color: rgb(100, 100, 100);
position: absolute;
top: 5px;
left: 0;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
}
因为渲染后:before和:after伪元素位于img元素里,故将img元素设为relative,:before作为背景,绝对定位覆盖默认裂图提示,:after作为提示文字居中在img元素中。
<u>这种方法实现很方便,而且样式可控,但是兼容性实在太差</u>,只有Chrome支持,其他浏览器都无法在图片加载失败后渲染出:before和:after伪元素。
翻了翻规范 https://www.w3.org/TR/CSS22/g…
This specification does not fully define the interaction of :before and :after with replaced elements (such as IMG in HTML). This will be defined in more detail in a future specification.
所以,替换元素的:before、:after伪元素由浏览器产商自己实现,兼容性如下:
浏览器 | Chrome 54 | Safari 10.0 | Firefox 50.0 | IE 8 |
---|---|---|---|---|
兼容性 | √ | ✘ | ✘ | ✘ |
方案二:利用img元素的error事件
与加载成功事件load相似,<u>加载失败也会触发对应的事件——error</u>。我们可以利用error事件,当加载失败时替换img的src为加载失败提示图的url。
关键代码如下:
Array.from(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forEach(img => {
img.onerror = () => {
img.onerror = null;
img.src = 'data:image/gif;base64...';
}
});
其中<u>error响应事件中要记得将img的onerror属性置null</u>,否则一旦加载失败提示图也加载失败时会陷入死循环。
该方案可以支持当前主流浏览器:
浏览器 | Chrome 54 | Safari 10.0 | Firefox 50.0 | IE 8 |
---|---|---|---|---|
兼容性 | √ | √ | √ | √ |
以上两种替换图片加载失败裂图提示的方案,第一种因兼容性的关系只能用于特殊情况,第二种方案需要js配合,但无兼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