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va或php等很多面向对象的语言中, 异常处理是依靠throw、catch来进行的。在go语言中,panic和recover函数在作用层面分别对等throw和catch语句,当然也存在不同之处。
从设计层面来看,panic和recover函数适用于那些真正的异常(例如整数除0),而throw catch finally机制常常被用来处理一些业务层面的自定义异常。因此在go语言中,panic和recover要慎用。
上述两种异常机制的使用中,在处理异常时控制流程
的走向也是相似的。
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try catch finally机制
try{
throw new Exception();
} catch(Exception $e) {
do something ...
} finally {
}
这种机制中,我们把可能抛出异常的语句或抛出自定义异常的语句放置到try语句块中,而在catch块中,我们将上述语句抛出的异常捕获,针对不同的异常进行报警或log等处理。之后,控制流程进入到finally语句块中。若没有finally语句,控制流程将进入到catch之后的语句中。也就是说,在这种机制中,控制流程是转移到同一层级中异常捕获之后的语句中。
panic recover defer机制
在go的异常机制中,panic可以将原有的控制流程中断,进入到一个”恐慌”流程。这种恐慌流程可以显式调用panic()函数产生或者由运行时错误产生(例如访问越界的数组下标)。panic会在调用它的函数中向本层和它的所有上层逐级抛出,若一直没有recover将其捕获,程序退出后会产生crash;若在某层defer语句中被recover捕获,控制流程将进入到recover之后的语句中。
/* example 1 */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f() {
defer func() {
fmt.Println("b")
if err := recover();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fmt.Println("d")
}()
fmt.Println("a")
panic("a bug occur")
fmt.Println("c")
}
func main() {
f()
fmt.Println("x")
}
在上述举例中,输出结果为:
a
b
a bug occur
d
x
这说明,在f函数中抛出的panic被自己defer语句中的recover捕获,然后控制流程进入到recover之后的语句中,即打印d、打印x,之后进程正常退出。
/* example 2 */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g() {
defer func() {
fmt.Println("b")
if err := recover();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fmt.Println("d")
}()
f()
fmt.Println("e")
}
func f() {
fmt.Println("a")
panic("a bug occur")
fmt.Println("c")
}
func main() {
g()
fmt.Println("x")
}
上述案例的输出结果是:
a
b
a bug occur
d
x
进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f()中抛出panic,由于自身没有定义defer语句,panic被抛到g()中。g()的defer语句中定义了recover,捕获panic后并执行完defer剩余的语句,之后控制流程被转交到main()函数中,直至进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