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的分区机制的应用及PageRank算法的实现

佩奇排名(PageRank),又称
网页排名
谷歌左侧排名,是一种由
搜索引擎根据
网页之间相互的
超链接计算的技术,而作为网页排名的要素之一,以
Google公司创办人
拉里·佩奇(Larry Page)之姓来命名。
Google用它来体现网页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在
搜索引擎优化操作中是经常被用来评估网页优化的成效因素之一。

概念

Spark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对数据集在节点间的分区进行控制,因为在分布式系统中,通信的代价是很大的,因此控制数据分布以获得最少的网络传输可以极大地提升整体性能,Spark程序可以通过控制RDD分区方式来减少通信开销。分区适用于那种基于类似join操作基于键的操作,并且一方的RDD数据是比较少变动且需要多次扫描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对这个RDD做一个分区,最常用的是用Hash来进行分区,比如可以对RDD分100个区,此时spark会用每个键的hash值对100取模,然后把相同结果的放到同一个节点上。

Spark分区的讲解

现在用一个例子(来自《Learning Spark: Lightning-Fast Big Data Analysis》一书)来说明一下:

// Initialization code; we load the user info from a Hadoop SequenceFile on HDFS.
// This distributes elements of userData by the HDFS block where they are found,
// and doesn't provide Spark with any way of knowing in which partition a
// particular UserID is located.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
val userData = sc.sequenceFile[UserID, UserInfo]("hdfs://...").persist()

// Function called periodically to process a logfile of events in the past 5 minutes;
// we assume that this is a SequenceFile containing (UserID, LinkInfo) pairs.
def processNewLogs(logFileName: String) {
  val events = sc.sequenceFile[UserID, LinkInfo](logFileName)
  val joined = userData.join(events)// RDD of (UserID, (UserInfo, LinkInfo)) pairs
  val offTopicVisits = joined.filter {
    case (userId, (userInfo, linkInfo)) => // Expand the tuple into its components
      !userInfo.topics.contains(linkInfo.topic)
  }.count()
  println("Number of visits to non-subscribed topics: " + offTopicVisits)
}

上面的例子中,有两个RDD,userData的键值对是(UserID, UserInfo),UserInfo包含了一个该用户订阅的主题的列表,该程序会周期性地将这张表与一个小文件进行组合,这个小文件中存着过去五分钟内某个网站各用户的访问情况,由(UserID, LinkInfo)。现在,我们需要对用户访问其未订阅主题的页面进行统计。可以通过Spark的join()操作来完成这个功能,其中需要把UserInfo和LinkInfo的有序对根据UserID进行分组,如上代码。

可以看出,因为每次调用processNewLogs()时都需要执行一次join()操作,但是数据具体的shuffle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控的,也就是我们不知道spark是如何进行分区的。spark默认在执行join()的时候会将两个RDD的键的hash值都算出来,然后将该hash值通过网络传输到同一个节点上进行相同键值的记录的连接操作,如下图所示:

《Spark的分区机制的应用及PageRank算法的实现》

因为userData这个RDD里面的数据是几乎不会变动的,或者说是极少会变动的,且它的内容也比events大很多,所以每次都要对它进行shuffle的话,是没有必要且浪费时间的,实际上只需要进行一次shuffle就可以了。

所以,可以通过预先分区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join()之前,对userData使用partitionBy()转化操作,把它变成一个哈希分区的RDD: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
val userData = sc.sequenceFile[UserID, UserInfo]("hdfs://...")
                 .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100))   // Create 100 partitions
                 .persist()

调用partitionBy()之后,spark就可以预先知道这个RDD是已经进行过哈希分区的了,等到执行join()之时,它就会利用这一点:只对events进行shuffle,将events中特定UserID的记录发送到userData对应分区的机器节点上去。这样的话,就减少了大量的重复的网络通信,程序性能也会大大提高。改进后的程序的执行过程如下:

《Spark的分区机制的应用及PageRank算法的实现》

还有一点,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新代码里最后还调用了一个persist()方法,这是另一个小优化点:对于那些数据不常变动且数据量较大的RDD,在进行诸如join()这种连接操作的时候尽量用persist()来做缓存,以提高性能。另外,分区数目的设置也有讲究,分区数目决定了这个任务在执行连接操作时的并行度,所以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应该和集群中的总核心数保持一致。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能不能对events也进行分区进一步提高程序性能?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events RDD是本地变量,每次执行都会更新,所以对它进行分区没有意义,即便对这种一次性变量进行分区,spark依然需要进行一次shuffle,所以,这是没有必要的。

使用分区来加快PageRank算法

PageRank算法是一种从RDD分区获益的更复杂的算法,下面我们用它为例来进一步讲解Spark分区的使用。

如果有不清楚的PageRank算法的具体实现的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篇文章:hadoop下基于mapreduce实现pagerank算法

PageRank是一个迭代算法,因此它是一个能从RDD分区中获得性能加速的很好的例子,先上代码:

// Assume that our neighbor list was saved as a Spark objectFile
val links = sc.objectFile[(String, Seq[String])]("links")
              .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100))
              .persist()

// Initialize each page's rank to 1.0; since we use mapValues, the resulting RDD
// will have the same partitioner as links
var ranks = links.mapValues(v => 1.0)

// Run 10 iterations of PageRank
for (i <- 0 until 10) {
  val contributions = links.join(ranks).flatMap {
    case (pageId, (links, rank)) =>
      links.map(dest => (dest, rank / links.size))
  }
  ranks = contributions.reduceByKey((x, y) => x + y).mapValues(v => 0.15 + 0.85*v)
}

// Write out the final ranks
ranks.saveAsTextFile("ranks")

这个算法维护两个RDD,一个的键值对是(pageID, linkList),包含了每个页面的出链指向的相邻页面列表(由pageID组成);另一个的键值对是(pageID, rank),包含了每个页面的当前权重值。算法流程如下:

  1. 将每个页面的权重值初始化为1.0;
  2. 在每次迭代中,对页面p,向其每个出链指向的页面加上一个rank(p)/neighborsSize(p)的贡献值contributionReceived;
  3. 将每个页面的权重值设置为:0.15 + 0.85 *contributionReceived。

不断迭代步骤2和3,过程中算法会逐渐收敛于每个页面的实际PageRank值,实际运行之时大概迭代10+次以上即可。

算法将ranksRDD的每个元素的值设置为1.0,然后在每次迭代中不断更新ranks变量:首先对ranksRDD和静态的linksRDD进行一次join()操作,来获取每个页面ID对应的相邻页面列表和当前的权重值,然后使用flatMap创建出『contributions』来记录每个页面对各相邻页面的贡献值。然后再把这些贡献值按照pageID分别累加起来,把该页面的权重值设为0.15 + 0.85 * contributionsReceived。

接下来分析下上述代码做的的一些优化点:

  1. linksRDD在每次迭代中都会和ranks发生连接操作,由于links是一个静态RDD(数据几乎不会变动),所以在一开始可以对它进行分区以减少网络shuffle,降低网络通信的开销。而且,linksRDD的字节数一般来说也会比ranks大很多,因为这个RDD包含了每个页面的出链指向的页面列表,类似于一个笛卡尔积的数量级。所以通过预先分区可以获得比原算法的普通MapReduce实现更好的性能;
  2. 用persist()方法缓存RDD,使得在每次迭代里都可以复用,进一步提高性能;
  3. 第一次创建ranks时,使用mapValues()而不是map(),保留了父RDD(links)的分区方式(因为map操作理论上可能会修改键值导致父RDD的分区不可用,所以map操作不保留父RDD的分区),这样第一次的join()操作的开销也会更小;
  4. 在循环体中,调用reduceByKey()后使用mapValues();因为reduceByKey()的结果已经是哈希分区的了,这样一来,下一次循环中将映射操作的结果再次与links进行连接时就会更加高效。

参考

https://www.safaribooksonline.com/library/view/learning-spark/9781449359034/ch04.html

    原文作者:panjf2000
    原文地址: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6326668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