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背景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或者完成某项工作,往往有很多种途径。比如我们出游,可以选择坐汽车,坐火车,土豪点的选择是坐飞机。还有我们现在线下的支付方式也有了很多种选择,以前在外面忘了带钱的话可能一瓶水都难以买到,现在只要我们手机在身上,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宝。
在软件设计层面,我们把各种支付方式叫做策略。如果不考虑设计模式的话,我们可能会在一个类中用if..else方式来选择支付方式,即
if(type == 1){ //微信支付 }else if(type == 2){ // 支付宝支付 }else if(type == 3){ //现金支付 }
但如果以后要改变支付方式,比如不能用微信支付了,或者新增了其他支付方式,我们就要改变这个类,这会带来代码维护的麻烦。
二.模式结构和定义
下图为策略模式的结构:
从图中我们看到,客户context拥有成员变量strategy(策略),至于需要用到那种策略,我们可以在构造器中指定。策略模式的定义是:定义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这算法体现了几个设计原则,第一、把变化的代码从不变的代码中分离出来;第二、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具体类(定义了策略接口);第三、多用组合,少用继承(客户通过组合方式使用策略)。
三.应用实例
下面以公司职员的工作内容为例介绍策略模式
定义策略接口,就是工作内容
interface DoWorking{ public void comeOn(); }
编码类实现策略接口DoWorking
class Coding implements DoWorking{
public void comeOn(){
System.out.println("I'm coding....");
}
}
审计类实现策略接口DoWorking
class auditing implements DoWorking{
public void comeOn(){
System.out.println("我正在审计财务报表....");
}
}
招聘类实现策略接口DoWorking
class recruiting implements DoWorking{
public void comeOn(){
System.out.println("I'm recruting new employees...");
}
}
定义客户端职员类,其中包含成员变量doWorking(策略),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startWork()
class Employee{
public DoWorking doWorking;//组合的方式使用策略
public void startWork(){
doWorking.comeOn();
}
}
客户端程序员继承职员类
class Coder extend Employee{
public Coder(){
doWorking = new Coding();//使用编码策略
}
}
测试程序员调用策略
public class Strategy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Employee coder = new Coder();
coder.startWork();
}
}
运行结果:
I’m coding….
四.优点和不足
1.优点
(1).体现了“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原则,客户端增加行为不用修改原有代码,只要添加一种策略即可。
(2).避免了使用多重转移语句(if..else if..else)。
(3).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继承提供了另一种支持多种算法或行为的方法。你可以直接生成一个Context类的子类,从而给它以不同的行为。但这会将行为硬行编制到 Context中,而将算法的实现与Context的实现混合起来,从而使Context难以理解、难以维护和难以扩展,而且还不能动态地改变算法。最后你得到一堆相关的类 , 它们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它们所使用的算法或行为。 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Strategy类中使得你可以独立于其Context改变它,使它易于切换、易于理解、易于扩展。
2.缺点
(1).每添加一个策略就要增加一个类,当策略过多是会导致类数目庞大。
(2).客户端需明确知道系统有哪些策略可以使用,当策略过多时客户端的学习成本较高。
五.使用场景
1.如果一个系统里有很多类,他们只是某个行为不同时,使用策略模式可以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2.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
3.有多重转移条件语句考虑使用策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