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题库——第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 1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的交换方式是( )。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答案】A
【解析】“电路交换”又称为“线路交换”,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电路交换没有采用存储转发机制,而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则采用了存储转发机制。

2.分组交换方式是将长的报文分成若干较短的、有固定最大长度的分组。与报文的交换方式不同的是,分组交换方式有( )。
A.报文头
B.报文尾
C.路由
D.分组编号
【答案】D
【解析】报文交换方式的要求:在发送数据时,不管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当作一个逻辑单元。分组交换的方式则不同,它限制数据的最大长度,发送节点将一个长报文分割成多个具有相同报文号和不同分组编号的分组,然后各分组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传输。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丢失现象。当一个报文的所有分组全部到达目的节点时,将按分组编号重组以恢复原来的报文。

3.在网络中计算机接收的信号是( )。
A.数字信号
B.模拟信号
C.广播信号
D.脉冲信号
【答案】A
【解析】在网络传输介质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计算机接收的是数字信号。

4.下面( )拓扑结构可以使用集线器作为连接器。
A.双环状
B.单环状
C.总线状
D.星状
【答案】D
【解析】集线器是一种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实际上是一个多端口中继器。当连接到集线器上礁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时,集线器将用广播方式将数据传递给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集线器在物理层上以星状拓扑结构连接通信线路,但在逻辑上采用总线状的拓扑结构。

5.根据报文交换的基本原理,可以将其交换系统的功能概括为( )。
A.存储系统
B.转发系统
C.存储-转发系统
D.传输控制系统
【答案】C

【解析】报文交换数据传输采用存储转发机制.不需要建立连接。在传送报文时,可以共享线路资源。中间节点根据报文中的目的端地址选择适当路由来转发报文。

6.各种网络在物理层互联时要求( )。
A.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相同
B.数据传输率相同,链路层协议可不同
C.数据传输率可不同,链路层协议相同
D.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都可不同
【答案】A
【解析】物理层不具备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功能,它所实现的是设备之间如何通过物理传输介质进行连接, 发送或接收原始的数据比特流。因此,如果各种网络在物理层进行互联,它们一定要具有相同的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这样才能提供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一般说来,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功能由数据链路层协议完成。

7.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是 10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 2×108m/s,线路的带宽是 10kbps,现在发送一个 3KB 的数据包,那么需要( )时间使得接收方收到数据。
A.0.35S B.0.45S C.0.85S D.1.35S
【答案】A
【解析】数据发送的延时分为发送延时和传输延时。在题目中发送延时为 3000/10000=0.3s。传播延时为
10000/200000000=0.05s,所以总共需要 0.3s+0.05s=0.35s 来传输该数据包。

8.下列交换方式中,( )一次连接沿着一条路由路径发送所有的数据。
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电路交换在数据传送之前需要建立一条物理通路,然后所有数据都沿着这条建立的通路发送。

9.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PDU 分别是( )。
A.报文、帧、比特
B.报文、分组、比特
C.比特、分组、帧
D.比特、帧、分组
【答案】D
【解析】物理层的PDU 是比特,数据链路层的PDU 是帧,网络层的PDU 是分组。

10.为了使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 )。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答案】A
【解析】电路交换需要在传输之前建立一个固定的连接,在连接未拆除之前,数据通信双方一直占用该连接, 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因此其传输的延迟最短。

11.对计算机网络按照信号频带占用方式来划分,可以划分的网络是( )。
A.双绞线网和光纤网

B.局域网和广域网
C.基带网和宽带网
D.环形网和总线形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网络的分类,选项 A 的分类依据是物理传输媒体,选项 B 的分类依据是网络的地理范围, 选项C 的分类依据是信号频带,选项D 的分类依据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12.通信子网中的最高层是( )。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答案】C
【解析】所谓通信子网,就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网络层是通信子网中的最高层。

13.计算机网络中的 0SI 参考模型的三个主要概念是( )。
A.服务、接口、协议
B.子网、层次、端口
C.结构、模型、交换
D.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答案】A
【解析】OSI 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 OSI。0SI/RM 协议是由 IS0 制定的,它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提供给开发者一个必须的、通用的概念以便开发完善、可以用来解释连接不同系统的框架。OSI 模型采用分层的设计实现上述要求,每层采用不同的协议,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通过下层提供的接口使用下层的服务。

14.TCP/IP 模型由以下层次构成:( )。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D.局域网层、广域网层、互联网层
【答案】B
【解析】不同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的七层结构,TCP/IP 模型由四层构成: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15.在 OSI 参考模型中,服务的定义为( )。
A.各层向下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B.各层间对等实体间通信的功能实现
C.各层通过其SAP 向上层提供的一组功能
D.和协议的含义是一样的
【答案】C
【解析】在 OSI 参考模型中对服务的定义为在协议的控制下各层通过服务访问点向上层提供的一组功能。

16.在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中,两个N 层实体进行通信,可能用到的服务是( )。
A.N-1 层提供的服务
B.N 层提供的服务
C.N+1 层提供的服务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17.网络协议主要由 3 个基本要素组成,即( )。
A.层次、语义和时序
B.语法、原语和时序
C.语法、语义和时序
D.语法、语义和功能
【答案】C
【解析】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8.以下有关协议和服务说法错误的是( )
A.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或规约的集合。
B.服务是指一个系统中的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功能。
C.一个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上层提供服务和对协议本身的实现。
D.服务的关键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答案】D
【解析】协议的关键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19.传输线上的位流信号同步,应属于下列 0SI 的( )层处理。
A.物理层
B.网络层
C.LLC 层
D.数据链路层
【答案】A
【解析】第一层:物理层,原始的二进制传输,bit(比特流)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frame(帧)
第三层:网络层,负责路由和转发,确定地址和最佳路径,packet(包) 第四层:传输层,端到端连接,segment(段)
第五层:会话层,互连主机通信第六层:表示层,数据表示
第七层: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第五至七层为结点传输,负责发送和接收消息。

20.在 OSI 参考模型中,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 )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A.接口
B.协议
C.程序
D.进程
【答案】B
【解析】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21.在 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径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联功能的是( )。
A.传输层
B.应用层C.网络层
D.物理层

【答案】C
【解析】传输层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应用层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包含了各种用户普遍使用的应用层协议。网络层主要是实现路径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联功能。物理层是使原始的比特流能够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22.在 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答案】B
【解析】传输层是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它使用端口来区分不同的应用程序。

23.正确描述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分层概念的是( )。
A.保持网络灵活且易于修改
B.所有的网络体系结构都使用相同的层次名称和功能
C.把相关的网络功能组合在一层中
D.A 和 C
【答案】D
【解析】本题涉及网络体系结构中分层的功能和特点,分层将相关网络功能的实现组合到同一层中,每个层次关注于该层次需要完成的功能,降低了设计和实现的复杂性,保持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封装性,使其易于修改, 但网络体系结构没有规定层次的名称和功能必须统一。

24.在 OSI 参考模型中,当两台计算机进行文件传输时,为了防止中间出现网络故障而重传整个文件的情况,可通过在文件中插入同步点来解决,这个动作发生在( ).
A.表示层
B.会话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答案】B
【解析】在 OSI 参考模型中,会话层的两个主要服务是会话管理和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25.数据由端系统A 传送至端系统B 时,不参与数据封装工作的是( ).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表示层
【答案】A
【解析】物理层以 0、1 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传输数据链路层递交的帧。网络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都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数据链路层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然后再递交给下层。物理层不存在下一层, 自然也就不用封装。

26.计算机网络体系之所以采用层次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A.层次结构允许每一层只能同相邻的上下层次发生联系
B.层次结构优于模块化结构
C.使各层次的功能相对独立,使得各层次实现技术的进步不影响相邻层次,从而保持体系结构的稳定性
D.层次结构的方法可以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计算机网络分层使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每层只需关注本层功能的实现并向上层提供服务,稳定性和

灵活性好,结构上可以分开,易于实现和维护,促进标准化工作,这是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最主要的原因。

27.在 OSI 模型中,第N 层和其上的 N+1 层的关系是( )。
A.N 层为N+1 层提供服务
B.N+1 层将从N 层接收的信息增加了头部信息
C.N 层利用 N+1 层提供的服务
D.N 层对N+1 层没有任何作用
【答案】A
【解析】OSI 模型的层次关系中,下一层要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为上一层数据进行封装,上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28.在有互连的开放系统中,位于同一层上的系统构成了 OSI 的层次是( )。
A.物理
B.对等
C.传输
D.网络
【答案】B
【解析】对等层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协议层次中通信双方的相同层,对等层间(逻辑上)直接进行数据传递。

29.在 OSI 参考模型中,实现系统间二进制信息块的正确传输,为上一层提供可靠、无错误的数据信息的协议层是( )。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答案】B
【解析】物理层实现的是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物理层中并不存在信息块的概念;网络层实现的数据传输是不可靠的;传输层虽然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但不能保证系统间直接的二进制信息块的可靠性,题目中描述的协议层是数据链路层,这里二进制信息块其实就是数据链路层所封装的数据帧。

30.在 OSI 参考模型中,服务原语可划分为 4 类,包括请求、指示、响应和( )。
A.答复
B.确认
C.应答
D.接收
【答案】B。
【解析】在相邻层之间通过一组服务原语建立相互作用,完成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这些原语供用户和其他实体访问该服务,这些原语通知服务提供者采取某些行动或报告某个对等实体的活动。服务原语可划分为 4 类, 分别是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响应(response)和确认(confirm)。

31.下列功能中,( )最好地描述了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特点。
A.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无错和完整
B.处理信号通过介质的传输
C.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D.控制报文通过网络的路由选择
【答案】A
【解析】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其连接。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羔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对数据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对数据的检错和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32.下列描述OSI 参考模型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
A.为防止一个区域的网络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的网络
B.分层网络模型增加了复杂性
C.为使专业的开发成为可能
D.分层网络模型标准化了接口
【答案】B
【解析】OSI 标准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办法。在 OSI 参考模型中,采用了三级抽象,即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格说明。减少了协议设计和调试过程的复杂性。

33.加密与解密属于OSI 参考模型中第( )层的功能。
A.4 B.5 C.6 D.7
【答案】C
【解析】OSI 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变换、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的压缩与恢复等功能。表示层属于 OSI 参考模型中第七层。

34.若要对数据进行字符转换,数字转换以及数据压缩,应该在OSI 参考模型的( )实现。
A.网络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答案】D
【解析】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路径选择。传输层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会话层主要负责维护通信中两个节点之间会话的建立、维护和断开,以及数据的交换。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变换、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的压缩与恢复等。

35.OSI 参考模型中物理层负责下列哪一项功能?( )。
A.格式化报文.
B.为数据选择通过网络的路由
C.定义连接到媒体的特征
D.提供远程访问文件的能力
【答案】C
【解析】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

36.下列功能中,属于OSI 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提供的是( )。
A.交互管理
B.透明传输
C.死锁管理
D.文本压缩
【答案】D
【解析】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

二、综合应用题
1.端到端通信和点到点通信有什么区别?
答:从本质上说,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组成的通信子网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机提供。点到点的服务, 而传输层为网络中的主机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直接相连的结点之间的通信叫点到点通信.它只提供一台机器到另一台机器之间的通信不会涉及程序或进程的概念。同时点到点通信并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不能说明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是哪两个进程在通信, 这些工作都是由传输层来完成的。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点到点通信的基础上.它是由一段段的点到点通信信道构成的,是比点到点通信更高一级的通信方式,以完成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通信。“端”是指用户程序的端口,端口号标识了应用层中不同的进程。

2.比较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的异同点。TCP/IP 协议实现网络互联的关键思想是什么?计算机网络协议为什么需要分层?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 100%可靠的?
答:(1)①OSI 参考模型有七层: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使用网络的接口或手段。 表示层: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和解密等。会话层:进行会话管理与会话同步。
传输层:在端到端之间可靠地传输报文。
网络层:在源和目的结点之间选择路由和控制拥塞。数据链路层:在相邻结点之间无差错地传输帧。
物理层: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
发送数据时从应用层开始,每经过一层就附加控制信息,到数据链路层将信息加上首和尾后变成帧,经物理层发送到接收方。目的系统接收数据后按照相反的动作层层去掉控制信息,最后把数据传送给接收方。
TCP/IP 体系结构分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②相似点:都是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层的功能大体相似。
③不同点:
0S1 更好地区分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因此比 TCP/IP 具有更好的隐藏性,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替换;
0S1 是先有的模型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协议的实现,而 TCP/IP 是先有协议,然后再建立描述该协议的模型; 层次数量有差别;
TCP/IP 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OSI 不支持网络互连;
0SI 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而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而 TCP/IP 在网络层仅有一种通信模式(无连接),但在传输层支持两种模式;
(2)实现网络的互联,其关键思想是在底层物理网络与高层应用程序和用户之间加入中间层次,屏蔽底层细节,向用户提供通用一致的网络服务。在用户看来,整个互联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在物理上由很多使用不同标准的各种类型网络互联而成,但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网络,提供通用一致的网络服务。
(3)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分层”可将复杂的协调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更易于研究和处理。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及同步问题,称为协议。分层后,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4)设某协议要求达到 100%可靠,需要 A 和 B 双方交换信息共N 次,而这 N 次交换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定第N 次交换的信息是从B 发送给A,要求 A 确认。若不需要 A 的确认,则表示 B 发送的信息丢失或出现差错都不要紧,那么B 发送的这个信息就可以取消,因而这个协议就只需要A 和 B 交换信息N-1 次而不是N 次。这就和原有的假定不符。如果 B 最后发送的信息需要A 加以确认,那么这个协议需要A 和 B 交换信息的次数就不是N 次,而是 N+1 次。这和原来假定的“双方交换信息共 N 次”相矛盾。这样就反证了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3.在下列情况下,计算传送 1000KB 文件所需要的总时间,即从开始传送时起直到文件的最后一位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时间。假定往返时间 RTT 是 100 毫秒,一个分组是 1KB(即 1024 字节)的数据,在开始传送整个的文件数据之前进行的起始握手过程需要 2×RTT 的时间。
(1)带宽是 1.5Mbps,数据分组可连续发送;
(2)带宽是 1.5Mbps,但在结束发送每一个数据分组之后,必须等待一个RTT 才能发送下一个数据分组;
(3)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即我们取发送时间为 0,并且在等待每个 RTT 后可发送多达 20 个分组;
(4)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在紧接起始握手后我们可以发送一个分组,此后,在第一次等待RTT 后可发送 21
个分组,在第二次等待砌RTT 后可发送 22 个分组,„„,在第 n 次等待 RTT 后可发送 2n 个分组。

答:传送文件的总时间等于起始握手时间+发送时间+传输时间。
(1)握手建立时间为 2 个起始的 RTT:100×2=200 毫秒=0.2 秒;
发送时间:1000KB÷1.5Mbps=8192000 比特÷1500,000 比特/秒=5.46 秒; 传输时间:RTT÷2=100÷2=50 毫秒=0.05 秒。
所以,总时间=0.2+5.46+0.05=5.71 秒。
(2)总共发送 1000 个分组,需要在上一小题答案的基础上再增加 999 个RTT。传送文件的总时间=5.71+999×0.1=105.61 秒,所以总时间是 105.61 秒。
(3)当带宽无限大时,发送时间为 0,那么文件发送总时间为延迟时间。要传送的文件共 1000KB÷1KB=
1000 个分组,等待时间=(1000÷20-1)=49 个RTT。总的延迟时间即文件发送时间为 2×RTT+49RTT+0.5RTT
=51.5RTT=0.1×51.5=5.15 秒。
(4)取 n=9,1+2+4+„+29=29+1-1=1023。
这样就可以发送所有的 1000 个分组,而且在第 9 次等待RTT 后只须发送(512-23)个分组就可以了。
2RTT+9RTT+0.5RTT=11.5RTT。
总的延迟时间即文件发送的总时间为为 0.1×11.5=1.15 秒。

4.请描述 0SI 模型中层间数据流动的过程。
答:如图 1-1 所示为 OSI 模型中层间数据流动示意图。
当发送进程有数据要传给接收进程时,它把数据交给应用层,应用层在数据前面加上应用层报头,即应用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再把结果交给表示层。表示层可能以各种方式对应用层的报文进行格式转换,并且也要在报文前面加上一个报文头,并把结果交给会话层。这过程重复进行下去,即当报文通过源结点的各个网络层次时,每层的协议实体都给它加上控制信息。报文抵达物理层之后,以物理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线路传输。抵达目的结点后,在接收主机里,当信息向上传递时,各种协议控制信息被一层一层地剥去,最后数据到达接收进程。
图 1-1 数据的实际传输过程

5.计算机网络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计算机网络由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 一系列的协议,它们支持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

6.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定义网络体系结构?
答:①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换种说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②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综合了当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又涉及其他应用领域的知识和

技术。如何在由不同厂家生产的软硬件系统、不同的通信网络以及各种外部辅助设备连接构成的网络系统中高速、可靠地进行信息共享是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必须为网络系统定义一个使不同的计算机、不同的通信系统和不同的应用都能够互联和互操作的开放式网络体系结构。互联意味着不同的计算机能够通过通信子网互相连接起来进行数据通信。互操作意味着不同的用户能够在联网的计算机上,用相同的命令或相同的操作使用其他计算机中的资源和信息,如同使用本地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和信息一样。

7.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是否需要这一层?
答:对于由广播信道构成的分组网,路由选择很简单,例如传统的局域网用带地址的帧在广播媒体上传输数据时,不存在中间交换,也就没有路由选择。而网络层的其他功能如寻址、排序、流量控制等,也可由数据链路层来完成,因此这种网络的网络层往往非常简单,甚至没有。

8.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面向连接服务的特点是,在服务进行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然后再进行数据传输,传输完毕后,再释放连接。在数据传输时,好像一直占用了一条这样的链路。它适合于在一定期间内要向同一目的地发送许多报文的情况。优点是数据传输安全,不容易丢失和失序。但链路的建立维护和释放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和时间。
②无连接服务的特点,在服务过程中不需要先建立虚电路,链路资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动态进行分配。这种方式灵活方便,比较迅速;但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它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文。

9.试画出OSI 参考模型结构示意图,并简述各层的主要功能。答:OSI 参考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表 1-1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OSI 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
(2)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3)网络层:负责对子网之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4)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5)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
(7)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的服务。

    原文作者:李桥桉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wodegeCSDN/article/details/106968871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