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一生文名寂寞的卡夫卡,估计是想不到自己死后会被追认成一代文宗吧。他的创作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平静冷淡的语言写荒诞压抑的故事,重在表现压抑的感情,其还特意营造寓言式的风格,使其在晦涩的作品中传达隐秘的意义。
|生平和创作特点
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奥匈帝国统治下一户犹太家庭,父亲的严厉管教使得他在同年受到严重的精神压抑。在民族出身上,卡夫卡并不认同自己的民族,却因为其犹太人身份受到歧视。他有那么三四段爱情,但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的孤僻等原因,没有一段是成功的。他患有肺结核,身体很糟糕,长年在疗养院内静养。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经济上依赖于父亲,但是却不认同自己的阶级,同情工人和工人运动。这些都让他称自己为一个失败者,耽于自卑和自责等压抑的情绪中。
最爱的文学写作活动也没有使他获得成就感,他总是认为自己的作品艺术性不够强,于是死前嘱托密友将自己未发表的作品全部烧掉。多亏其密友并未顺从卡夫卡的遗愿,而是选择将其作品整理出版。
卡夫卡的前期作品留下来的不多,从1912年开始,他的创作进入爆发期,一直到死前共留下近百部短中篇和3部长篇。重要的短篇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地洞》《为科学院所做的报告》《中国长城建设时》,三部长篇分别为《审判(诉讼)》《失踪者》《城堡》,这三部小说生前都没有发表,也都没有写完。
总结和概括卡夫卡小说创作特点是一件挺艰难的事情,我们先从他的语言风格说起,卡夫卡采用了他自己成为“圣经式”的语言风格,砍去一切繁文缛节,只保留和主题有关的句子,语言风格冷峻简洁——说的不好听就是平淡滞重。而且卡夫卡有时会以心理和情感的流动来叙述故事,这也和后来的意识流有共通之处。
卡夫卡创作的特点主要在故事层,他笔下的情节、人物和设定,突出一个怪异神秘。首先就是荒诞,卡夫卡作品的故事大多有各种不合情理的荒诞之处,故事的背景、主人公的来历、甚至是情节的因果关系,都不给出明确交代,而且还常有各种悖谬(也译作佯谬),呈现出黑色幽默或悲喜剧的特点。故事整个的气氛是虚虚实实的,扑朔迷离,具有梦幻感和神秘性,充满了扭曲和变形。这两个特点在《乡村医生》中表现得最为明确,这篇小说是卡夫卡最荒诞神秘的作品,现实和非现实交织在一起。
不过卡夫卡有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也就是《失踪者》,卡夫卡说这本是模仿狄更斯所做,确实风格类似于现实主义。
卡夫卡在思想层的创作特点也很突出,他特别重视小说的艺术性,而在那个20世纪初期的年代,艺术性意味着具有深邃的思想,也即艺术的深度模式。卡夫卡用来表现思想的手法大抵是象征的,通过意象来进行暗示,也是寓言的,通过故事来来暗示,这因此使得他的小说在思想方面具有多义性和扑朔迷离的特点。但是他的小说能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哲理小说,因为创作明显就是为了思想深度这个目标去的,有些作品的思想相对比较明确。
因为其多义性,其就能阐释出花来,我们简单列举几种常见的阐释思路。
首先就是,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卡夫卡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者生活经历。卡夫卡作品中笼罩的压抑、沉闷、淡漠的气氛,通常被看做是卡夫卡心理的写照,这和卡夫卡长期处于孤僻和自我否定的精神状态或许有直接联系。卡夫卡和父亲那种复杂的关系,也被看做是卡夫卡小说反映的思想之一,卡夫卡受到父亲严厉管教的折磨,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来,但是却又在生活上离不开父亲,他的《致父亲》直接同他与父亲的矛盾有关。
但是大部分人对卡夫卡的阐释,会将其同更广泛的社会状况结合在一起。整理卡夫卡著作的密友勃罗德认为卡夫卡的创作带有宗教意义,是有罪的世人寻求与上帝的结合,这种解释并没有被普遍接纳。
对专制统治的讽刺是相对来说比较显著的思想,《在流放地》、《万里长城建造时》还有著名的《审判》《城堡》,都能看到很直接地对专制统治和官僚制度的讽刺。还有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境和不安定感,中小资产阶级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社会现实下下缺乏安定感,一般认为《地洞》和《审判》表达了这种感情。
上面那一条现实主义常用的,而现代主义表现的思想,通常是以哲学性的概念表述的。
比如现代性的异化,人变成非人,表达人自己异化的主题有《饥饿艺术家》,表达人和关系的异化(也就是,孤独和淡漠)有《变形记》,《变形记》也被认为是最突出地表达了异化主题的作品。
再比如对理性不信任,这在《乡村医生》那里很明显,大家都盲目地相信理性万能,医生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但是出诊过程中却充满了扭曲和怪诞的事情,以至于代表了理性的医生自己也成了流浪者。
大概卡夫卡的作品思想的解读应该就是这些了,很难想到还有什么其他的解读法……
|重要文本介绍
这里简单对《变形记》《审判》《城堡》这三部作品进行介绍。
《变形记》的故事开始于荒诞,格里高尔·萨姆沙某一天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变形引发了家里的恐慌,因为他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负,而一只甲虫是没法上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接人对他越发厌恶,唯一对他留有好感的妹妹渐渐也对他失去耐心。家中因为生计困难出租了家里的三个房间,格里高尔某次在爬出来听妹妹拉琴的时候被房客发现,结果造成一片混乱,当晚格里高尔就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
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社会异化的悲剧,他为了偿还父亲留下的债务而沦为公司的奴隶,努力养家糊口家里人却只拿他当钱袋子,人的价值被现代社会消解。而人和人的关系呢,也变得孤僻冷漠,只有经济上的互相利用,而没有温情存在的空间。故事的荒诞是表面可见的,而表达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确实真实可感的。
《审判》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公民的无辜被捕,主人公约·K正准备庆祝自己的30岁生日,却毫无理由地被捕,之后又莫名其妙地被宣判无罪,他奋力追求公道的判决,最后竟然被稀里糊涂判了死刑。一个普通公民无故被捕,申诉无门,最后被荒谬处死,这个故事的现实批判性还是显著的,显然是在揭露专制国家的司法制度和统治结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的安全没有保障,受害者也无从申辩。
《城堡》是卡夫卡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主人公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K,他被聘任为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于是来到城堡脚下一个村子,打算在这里住一晚上。之后他几次想去城堡里面报道,却怎么也到不了那里。之后更荒诞的事情接连发生,他被伯爵聘用,却又被告知直属上司是村长,工作还没开始,城堡的部长却送来了给他的表彰信,他想要合法居住在村子里,但总也办不下来户口。一连串的事情让K筋疲力竭,生病而死,死后倒是允许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
城堡似乎是专制统治的象征,庞大的统治机关,高高在上却尸位素餐的官员,严重的官僚主义,这些都是专制统治的典型现象。当然,城堡这个象征物怎么解释都行,反正只要它带来了荒谬和压抑,基本就都能解释得通。
p.s.题图为卡夫卡城堡,一家公寓式酒店,在建筑史上好像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