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和信用

区块链这几年在投资,金融圈持续火热。区块链的概念来自于比特币的实现架构,但理解起来比云和大数据更加抽象,或者说更加多变。从常规技术栈来讲,区块链通常对标持久层相关的软件,比如关系数据库,nosql之类。从文件存储上,两者都有一定的结构化。但区块链本身具备了自我校验整个数据的合法性的能力,原理就名字本身(block chain),数据逻辑上是分块的,然后通过一定要求的hash规则将所有数据穿成一个链表结构。

文字上,区块链本身描述的数据结构,随便一个大一学生都能轻松实现。实际上,区块链是比特币整个分布式网络的信用机制的代名词。这种信用体制并不是单一的纯技术,而是包含线上去中心的分布式系统,线下的比特币交易所,以及有利益驱动的矿工机制组成的生态。只不过这套信用机制的命名源自它软件的持久层结构。这种结构,软件学术上通常叫LinkedList(链表), 但比特币把它定义为block chain(区块链),一下子高大上。

区块链这几年在投资,金融圈持续火热。区块链的概念来自于比特币的实现架构,但理解起来比云和大数据更加抽象,或者说更加多变。从常规技术栈来讲,区块链通常对标持久层相关的软件,比如关系数据库,nosql之类。从文件存储上,两者都有一定的结构化。但区块链本身具备了自我校验整个数据的合法性的能力,原理就是名字本身(block chain),将数据分块存储,然后通过一定要求的hash规则将所有数据穿成一个链表结构。

字面上,区块链描述一种简单的数据结构,随便一个大一学生都能轻松实现。实际上,区块链是比特币整个分布式网络的信用机制的代名词。这种信用体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实现,而是包含线上去中心的分布式系统,线下的比特币交易所,以及有利益驱动的矿工机制组成的生态。只不过这套信用机制的命名源自它软件的持久层结构。这种结构,软件学术上通常叫LinkedList(链表), 但比特币把它定义为block chain(区块链),瞬间高大上。

通常货币发行是主权国家合法政府的权利,并且由司法体制,军事力量作为信用担保。私人机构没有国界授权是不能做的。就算一些强大的私人机构如腾讯发现的虚拟货币,也只限于自身的业务,哪怕兑现能力再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比特币做这种冒犯政府的事,肯定是不能放在台面上做的,也就是说它最核心的资产(账本)是不能挂靠在一家实体企业名下,否则政府就能轻易的把这个玩意捣毁。所以比特币只能走 p2p的去中心花分布式网络。为了规避审查风险,p2p账本只保存匿名的交易记录。因为这张p2p网络本没有存成一些有版权的资料,因此政府也没借口打击这些p2p节点。在不引入线下(p2p网络外)交易所,这个p2p网络纯粹就是个学术游戏,而且毫无游戏的乐趣。其中货币系统的信用度完全依靠游戏玩家的自律。因为比特币的区块链只能验证数据的是否符合hash规则,区块链结构本身不能保证链条的唯一性,也就是满足条件的下一个节点可能不知一个,在玩家(节点)不多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作弊,导致无法形成一个有高度信用度的账本。这跟平常我们斗地主有点类似,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游戏玩的就不认真,不够严肃。因此要想将这个比特币游戏玩得比较严肃(形成有有信用度的账本),一定要有配套的激励机制,否则就有潜在的恶意攻击风险。比如在节点比较少,写入交易不够饱和的情况下,恶意节点很容易就可以找出符合hash规则的luck number,从而伪造交易记录,使得网络上出现不同的账本。为了驱使节点不做坏事,规则上玩家每计算出下个节点的luck number,就有权给自己发行一定额度的货币,并且将将发行和其他交易记录写入新节点,再广播给网络其他节点去审查,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节点的luck number,反正就是有钱使得鬼推磨。但奖励如果只是虚拟的货币,并不会有实质的驱动力,只有虚拟货币能真正的兑换成现实的货币,并且节点资本收益或者预期收益能超过大多是债券类收益,并且流动性足够强,才会有人愿意花钱购买计算资源成为比特币网络的节点。哪谁愿意给这种毫无乐趣的游戏所产生的虚拟货币兑现呢。这有点类似股市坐庄,如果庄稼早期获取了大量超低成本的货币,并且这种货币存量的增加速度有一定把控,他就会做一个交易市场,然后自买自卖,形成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的汇率,然后借助媒体炒作,一旦成功吸引到网络外的玩家参与比特币买卖,节点(庄家)就能出货套现.只要盘子能流动起来,在回报率的驱使下就会不断有新的节点加入,在交易所汇率波动的驱使下就不断有网络外的玩家给比特币兑现提供流动性。比特币的设计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让网络所有的节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流程拼命工作。这里很关键一点是,节点的所有权一定要足够分散和独立,否则就可能造成已交割的交易被新分支覆盖。从目前的情况看,比特币还是相当健壮。交易风险主要在交易所上,不过交易所行为从技术上跟比特币网络无关,是网络外的交易交割行为。比特币就是通过这种机制,使得整个网络在没有任何实体企业控制下,让整个分布式账本具备主权国家级别的信用。区块链就是这种无中心,无准入机制的信用体制的代名词。彻底颠覆人类社会的过往的运作模式。

那么比特币所引爆的区块链技术,到底有多大的价值。首先要看区块链解决了什么问题,现实世界有没有类似的场景。比特币的区块链目前算是成功解决无中心,无法律所有权,无准入的网络下,构建可以流通的,高信用的虚拟货币交易账本。三无是为了规避实现法律打压下,刻意而为之也是它颠覆性的地方。可流通,高信用的货币交易账本是商业模型要求。所以本质上区块链解救的是信用的问题。它的去中心是被迫的。商业上并不是一定通过去中心才能建立信用。信用到底是指什么,有什么用在不同场景也有不同定义和解析。现实上也很难找到一个跟比特币完全一致的场景。公众会觉得中心化机构会被区块链技术革命,往往出于抱怨传统中心化机构的垄断,低效率和高收费。实际上,企业应该从商业抽象模型和用例上考虑区块链的价值,把它作为引入一个信用体系来重构原来的商业模型和用例,不应该过早把区块链作为一个技术实现来评估。

下面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地铁运营模式:慕尼黑vs北京

北京乘车流程:

1.乘客先购买一次性车票或者充值卡

2.进站前通过闸机验票,执行进站业务逻辑

3.出站前通过闸机验票,执行出站业务逻辑

在这个模型里,地铁公司是完全不信任乘客,所以对所有进出口都购买昂贵的闸口设备和系统。一旦到了早晚高峰期,一些进出口就可能成为瓶颈。但这套模型也无法完全防止乘客逃跑。

慕尼黑乘车流程:

1.乘客先购买一次性车票或者定制的周期和区域通行卡

2乘客无需通过闸机,直接进出站

3纠察人员会抽查乘客,一旦有违规没买票或者越界,就会有高额罚款并且记录征信系统。

慕尼黑方案引入信用模型,业务流程上是相信乘客已经购买合适的车票。通过信用,降低业务的复杂度和运维成本,提高高峰期的通行力。

有人会质疑,这个跟区块链毫无关系。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比特币的区块链通过激烈的方式来让节点老实的工作。慕尼黑的地铁方案则是通过惩罚的方式驱使乘客老实够票。两个的思路都是用一种相对简单和高效的信用模型达成商业目的。有人会质疑慕尼黑的方案没技术含量,其实可以将进出口录像的hash code放在区块链里面,先留个证据先。在视频上慢慢纠察,或者通过人工智能门分析也可以,只要失信的代价足够大就可以。

区块链未来的价值,还是要看能否给各行各业解决不同的信用痛点。

    原文作者:陈连杰
    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844308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