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数据库 深度知识点

停止命令:net stop mysql 启动命令:net start mysql  

mysql登录命令

mysql -h ip -P 端口 -u 用户名 -p   mysql –version 或者mysql -V用于在未登录情况下,查看本机mysql版本 select version();:登录情况下,查看链接的库版本   显示所有数据库:show databases; 进入指定的库:use 库名; 显示当前库中所有的表:show tables; 查看其他库中所有的表:show tables from 库名; 查看表的创建语句:show create table 表名; 查看表结构:desc 表名; 查看当前所在库:select database();  

mysql语法规范

  1. 不区分大小写,但建议关键字大写,表名、列名小写
  2. 每条命令最好用英文分号结尾
  3. 每条命令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缩进或换行
  4. 注释
    • 单行注释:#注释文字
    • 单行注释:– 注释文字 ,注意, 这里需要加空格
    • 多行注释:/ **注释文字 **/

SQL的语言分类

  • DQL(Data Query Language):数据查询语言 select 相关语句
  • DML(Data Manipulate 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 insert 、update、delete 语句
  • DDL(Data Define Languge):数据定义语言 create、drop、alter 语句
  • TCL(Transaction Control Language):事务控制语言 set autocommit=0、start transaction、savepoint、commit、rollback

  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 整数类型:bit、bool、tinyint、smallint、mediumint、int、bigint 浮点数类型:float、double、decimal 字符串类型:char、varchar、tinyblob、blob、mediumblob、longblob、tinytext、text、mediumtext、longtext 日期类型:Date、DateTime、TimeStamp、Time、Year 其他数据类型:暂不介绍,用的比较少。  

类型(n)说明

在开发中,我们会碰到有些定义整型的写法是int(11),这种写法个人感觉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什么用途,不过还是来说一下,int(N)我们只需要记住两点:

  • 无论N等于多少,int永远占4个字节
  • N表示的是显示宽度,不足的用0补足,超过的无视长度而直接显示整个数字,但这要整型设置了unsigned zerofill才有效

  decimal采用的是四舍五入  float和double采用的是四舍六入五成双 什么是四舍六入五成双?

就是5以下舍弃5以上进位,如果需要处理数字为5的时候,需要看5后面是否还有不为0的任何数字,如果有,则直接进位,如果没有,需要看5前面的数字,若是奇数则进位,若是偶数则将5舍掉

char类型占用固定长度,如果存放的数据为固定长度的建议使用char类型,如:手机号码、身份证等固定长度的信息

数据类型选择的一些建议

  • 选小不选大:一般情况下选择可以正确存储数据的最小数据类型,越小的数据类型通常更快,占用磁盘,内存和CPU缓存更小。
  • 简单就好:简单的数据类型的操作通常需要更少的CPU周期,例如:整型比字符操作代价要小得多,因为字符集和校对规则(排序规则)使字符比整型比较更加复杂。

 

  • 尽量避免NULL:尽量制定列为NOT NULL,除非真的需要NULL类型的值,有NULL的列值会使得索引、索引统计和值比较更加复杂。
  • 浮点类型的建议统一选择decimal
  • 记录时间的建议使用int或者bigint类型,将时间转换为时间戳格式,如将时间转换为秒、毫秒,进行存储,方便走索引

 

权限生效时间

用户及权限信息放在库名为mysql的库中,mysql启动时,这些内容被读进内存并且从此时生效,所以如果通过直接操作这些表来修改用户及权限信息的,需要重启mysql或者执行flush privileges;才可以生效。 用户登录之后,mysql会和当前用户之间创建一个连接,此时用户相关的权限信息都保存在这个连接中,存放在内存中,此时如果有其他地方修改了当前用户的权限,这些变更的权限会在下一次登录时才会生效。

创建用户

语法: create user 用户名[@主机名] [identified by ‘密码’];

说明:

  1. 主机名默认值为%,表示这个用户可以从任何主机连接mysql服务器
  2. 密码可以省略,表示无密码登录

通过修改mysql.user表修改密码 use mysql; update user set authentication_string = password(‘321’) where user = ‘test1’ and host = ‘%’; flush privileges;   给用户授权: grant privileges ON database.table TO ‘username'[@’host’] [with grant option]   grant命令说明:

  • priveleges (权限列表),可以是all,表示所有权限,也可以是select、update等权限,多个权限之间用逗号分开。
  • ON 用来指定权限针对哪些库和表,格式为数据库.表名 ,点号前面用来指定数据库名,点号后面用来指定表名,*.* 表示所有数据库所有表。
  • TO 表示将权限赋予某个用户, 格式为username@host,@前面为用户名,@后面接限制的主机,可以是IP、IP段、域名以及%,%表示任何地方。
  • WITH GRANT OPTION 这个选项表示该用户可以将自己拥有的权限授权给别人。注意:经常有人在创建操作用户的时候不指定WITH GRANT OPTION选项导致后来该用户不能使用GRANT命令创建用户或者给其它用户授权。 备注:可以使用GRANT重复给用户添加权限,权限叠加,比如你先给用户添加一个select权限,然后又给用户添加一个insert权限,那么该用户就同时拥有了select和insert权限。

查看用户有哪些权限

show grants for ‘用户名'[@’主机’] show grants — 查看当前用户的权限 撤销用户的权限:revoke privileges ON database.table FROM ‘用户名'[@’主机’]; 删除用户: 1.drop user ‘用户名'[@‘主机’] 2.delete from user where user=’用户名’ and host=’主机’;    

授权原则说明

  • 只授予能满足需要的最小权限,防止用户干坏事,比如用户只是需要查询,那就只给select权限就可以了,不要给用户赋予update、insert或者delete权限
  • 创建用户的时候限制用户的登录主机,一般是限制成指定IP或者内网IP段
  • 初始化数据库的时候删除没有密码的用户,安装完数据库的时候会自动创建一些用户,这些用户默认没有密码
  • 为每个用户设置满足密码复杂度的密码
  • 定期清理不需要的用户,回收权限或者删除用户

 

总结

  1. 通过命令的方式操作用户和权限不需要刷新,下次登录自动生效
  2. 通过操作mysql库中表的方式修改、用户信息,需要调用flush privileges;刷新一下,下次登录自动生效
  3. mysql识别用户身份的方式是:用户名+主机
  4. 本文中讲到的一些指令中带主机的,主机都可以省略,默认值为%,表示所有机器
  5. mysql中用户和权限的信息在库名为mysql的库中

   

修改列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column 列名 新类型 [约束]; 或者 alter table 表名 change column 列名 新列名 新类型 [约束]; 2种方式区别:modify不能修改列名,change可以修改列名  

delete单表删除

delete [别名] from 表名 [[as] 别名] [where条件];

注意: 如果无别名的时候,表名就是别名 如果有别名,delete后面必须写别名 如果没有别名,delete后面的别名可以省略不写。

示例

— 删除test1表所有记录delete from test1; — 删除test1表所有记录delete test1 from test1; — 有别名的方式,删除test1表所有记录delete t1 from test1 t1; — 有别名的方式删除满足条件的记录delete t1 from test1 t1 where t1.a>100;

多表删除

可以同时删除多个表中的记录,语法如下:

delete [别名1,别名2] from 表1 [[as] 别名1],表2 [[as] 别名2] [where条件];

说明: 别名可以省略不写,但是需要在delete后面跟上表名,多个表名之间用逗号隔开。

示例1

delete t1 from test1 t1,test2 t2 where t1.a=t2.c2;

删除test1表中的记录,条件是这些记录的字段a在test.c2中存在的记录

 

drop,truncate,delete区别

  • drop (删除表):删除内容和定义,释放空间,简单来说就是把整个表去掉,以后要新增数据是不可能的,除非新增一个表。 drop语句将删除表的结构被依赖的约束(constrain),触发器(trigger)索引(index),依赖于该表的存储过程/函数将被保留,但其状态会变为:invalid。 如果要删除表定义及其数据,请使用 drop table 语句。
  • truncate (清空表中的数据):删除内容、释放空间但不删除定义(保留表的数据结构),与drop不同的是,只是清空表数据而已。 注意:truncate不能删除具体行数据,要删就要把整个表清空了。
  • delete (删除表中的数据):delete 语句用于删除表中的行。delete语句执行删除的过程是每次从表中删除一行,并且同时将该行的删除操作作为事务记录在日志中保存,以便进行进行回滚操作。 truncate与不带where的delete :只删除数据,而不删除表的结构(定义) truncate table 删除表中的所有行,但表结构及其列、约束、索引等保持不变。 对于由foreign key约束引用的表,不能使用truncate table ,而应使用不带where子句的delete语句。由于truncate table 记录在日志中,所以它不能激活触发器。 delete语句是数据库操作语言(dml),这个操作会放到 rollback segement 中,事务提交之后才生效;如果有相应的 trigger,执行的时候将被触发。 truncate、drop 是数据库定义语言(ddl),操作立即生效,原数据不放到 rollback segment 中,不能回滚,操作不触发 trigger。 如果有自增列,truncate方式删除之后,自增列的值会被初始化,delete方式要分情况(如果数据库被重启了,自增列值也会被初始化,数据库未被重启,则不变)
  • 如果要删除表定义及其数据,请使用 drop table 语句
  • 安全性:小心使用 drop 和 truncate,尤其没有备份的时候,否则哭都来不及
  • 删除速度,一般来说: drop> truncate > delete
drop truncate delete  
条件删除 不支持 不支持 支持
删除表结构 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事务的方式删除 不支持 不支持 支持
触发触发器

别名中有特殊符号的,比如空格,此时别名必须用引号引起来。   不等于符号的使用: <> 这个是最早的用法。 !=是后来才加上的。 两者意义相同,在可移植性上前者优于后者 故而sql语句中尽量使用<>来做不等判断    

 

like(模糊查询)

select 列名 from 表名 where 列 like pattern;

pattern中可以包含通配符,有以下通配符: %:表示匹配任意一个或多个字符 _:表示匹配任意一个字符。

 

查询运算符、like、between and、in、not in对NULL值查询不起效  

<=>(安全等于)

<=>:既可以判断NULL值,又可以判断普通的数值,可读性较低,用得较少  

总结

  • like中的%可以匹配一个到多个任意的字符,_可以匹配任意一个字符
  • 空值查询需要使用IS NULL或者IS NOT NULL,其他查询运算符对NULL值无效
  • 建议创建表的时候,尽量设置表的字段不能为空,给字段设置一个默认值
  • <=>(安全等于)玩玩可以,建议少使用

语法: select 列 from 表 limit [offset,] count;

说明: offset:表示偏移量,通俗点讲就是跳过多少行,offset可以省略,默认为0,表示跳过0行;范围:[0,+∞)。 count:跳过offset行之后开始取数据,取count行记录;范围:[0,+∞)。 limit中offset和count的值不能用表达式。

 

limit中不能使用表达式,limit后面的2个数字不能为负数

 

字段存在相同的值,当排序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值时,没有其他排序规则时,mysql懵逼了,不知道怎么排序了;  建议:分页排序时,排序不要有二义性,二义性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分页结果乱序,可以在后面追加一个主键排序 where 多字段同时限制: SELECT user_id 用户id, price 最大金额, the_year 年份 FROM t_order t1 WHERE (t1.user_id , t1.price) IN (SELECT t.user_id, MAX(t.price) FROM t_order t GROUP BY t.user_id); 现在我们来讨论java输出的顺序为何和sql不一致?

上面java代码中两个表的连接查询使用了嵌套循环,外循环每执行一次,内循环的表都会全部遍历一次,如果放到mysql中,就相当于内标全部扫描了一次(一次全表io读取操作),主表(外循环)如果有n条数据,那么从表就需要全表扫描n次,表的数据是存储在磁盘中,每次全表扫描都需要做io操作,io操作是最耗时间的,如果mysql按照上面的java方式实现,那效率肯定很低。

那mysql是如何优化的呢?

msql内部使用了一个内存缓存空间,就叫他join_buffer吧,先把外循环的数据放到join_buffer中,然后对从表进行遍历,从表中取一条数据和join_buffer的数据进行比较,然后从表中再取第2条和join_buffer数据进行比较,直到从表遍历完成,使用这方方式来减少从表的io扫描次数,当join_buffer足够大的时候,大到可以存放主表所有数据,那么从表只需要全表扫描一次(即只需要一次全表io读取操作)。 mysql中这种方式叫做Block Nested Loop。     字段值为NULL的时候,not in查询有大坑,这个要注意 建议创建表的时候,列不允许为空  

delimiter关键字  sql语句结束符

delimiter用来设置结束符,当mysql执行脚本的时候,遇到结束符的时候,会把结束符前面的所有语句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存储过程中的脚本有多个sql,但是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运行,所以此处用到了delimiter   /*在执行过程中出任何异常设置hasSqlError为TRUE*/ DECLARE CONTINUE HANDLER FOR SQLEXCEPTION SET hasSqlError=TRUE; 根据hasSqlError判断是否有异常,做回滚和提交操作     mysql使用binlog和relaylog记录数据库的变化 binlog有三种格式:ROW STATEMENT MIXED ,ROW记录national数据被修改了,修改成了什么样子;STATEMENT 记录修改的sql到binlog;MIXED就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混合。 binlog是一个二进制文件,解析binlog有两种方式: 1.在命令行使用,show binlog events in ‘binlog-filename’;方式查看 2.下载分析binlog,然后通过mysqlbinlog工具进行解析     扇区:磁盘存储的最小单位,扇区一般大小为512Byte 磁盘块:文件系统与磁盘交互的最小单位(计算机系统读写磁盘的最小单位),一个磁盘块由连续几个扇区组成,块一般大小为4KB   二分法查找数据的优点:定位数据非常快,前提是:目标数组是有序的。  

总结一下使用索引的一些建议

  1. 在区分度高的字段上面建立索引可以有效的使用索引,区分度太低,无法有效的利用索引,可能需要扫描所有数据页,此时和不使用索引差不多
  2. 联合索引注意最左匹配原则: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匹配,mysql会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比如a = 1 and b = 2 and c > 3 and d = 4 如果建立(a,b,c,d)顺序的索引,d是用不到索引的,如果建立(a,b,d,c)的索引则都可以用到,a,b,d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整
  3. 查询记录的时候,少使用*,尽量去利用索引覆盖,可以减少回表操作,提升效率
  4. 有些查询可以采用联合索引,进而使用到索引下推(IPC),也可以减少回表操作,提升效率
  5. 禁止对索引字段使用函数、运算符操作,会使索引失效
  6. 字符串字段和数字比较的时候会使索引无效
  7. 模糊查询’%值%’会使索引无效,变为全表扫描,但是’值%’这种可以有效利用索引
  8. 排序中尽量使用到索引字段,这样可以减少排序,提升查询效率
    原文作者:mysql
    原文地址: https://www.cnblogs.com/Mr-Rocker/archive/2019/10/21/11712529.html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