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鄙见(郭伟默羽)

中医作为一个传承时间久远,又极具东方特色的学科,在以西方思维方式为主导的现代理论体系之下,难免会受人非议。中医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探讨和解释的方面又有哪些?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与各位一同探讨。
1.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是有差异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观点。第一,人类认知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掌握事物一定会确立一个“从一个切入点入手,然后逐渐拓宽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思维方式。第二,每个个体所认识的世界都是建立在自身的理解之上的,换言之,无论是倾向于“神学”,还是倾向于“科学”,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是建立于这个个体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你所认为的世界”,而非“世界的真实状态”。
西方思维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既然无法强硬的吞下整个真相,那就把它一部分一部分地肢节,直到自己可以理解时,再把这些可理解的小零件拼接起来,形成一个“真相”,而所谓地科学便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上的。
东方的思维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东方思维同样不能一步到位,但他的起始点是在对整体的把握上,然后通过这个整体再一步步地去细化细节,换言之,先抓住“真相”,再一点点地去描绘他。
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但的确有各自的胜负之场西方思维是搭积木地思维,关键在于“零件”地选取。零件小了,会加大组装的难度,也会因为细节过多无法全部掌握和感知而造成“失真”;零件大了,就会造成组装好的“模型”和“实物”相差太大而“失真”,也就是说西方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失真”。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就是医生在手术之后当场宣布“虽然病人死了,但我们的手术做的完美无缺,相当成功”,折射出的问题便是,我们解决了我们认为的所有问题,但并没有找到那个决定生死的问题关键所在。而东方的思维则是雕刻的思维,首先要做大体的模型,然后一步步地去细化细节。而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大体模型找的是不是合适,和 细化的程度是不是合理。“真相”和“模型”有距离,就需要更换、改小模型,或者细化细节,以期改变。因此,东方思维最大的问题便时“不真切”。只有找好切入点,适时的“从整体到部分” 和 “从部分到整体” ,才能较好的解决“失真”和“不真切”的问题
如果你去稍细心地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便不难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处处充斥着西方思维,这是由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氛围所决定的。而对于东方思维的“振兴”或者“复兴”更多地只是流于表面和机械地传承的层面上。试问对一个本身就容易“不真切”的思维方式上,不去处理他的细节问题,不深化理解他的整体,又怎能有所收获呢?
西方思维因其本身零件的精细和简单,而降低了人们理解问题的门槛,但也变相地提高了人们去理解问题“真相”的难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堆起“零件”的数量越多,“整体”越复杂,就越容易“失真”,越容易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也就是说西方思维适合低层次的量产,却不适合高层次的提高。东方思维则恰恰相反,你从一开始便把胜利的果实和泥土抓在了一起,你去逐层分离,所看到的便是“真相”,但如果你不能细致耐心地剥掉泥土,那你就什么也得不到。换言之,通过长时间地积累和深入地思考,东方思维可以让你手中那些真切的东西实现“最优解”,但是如果你不能下功夫走到最后,那你什么也得不到。不认同中医,认为东方的思维方式是落后和肤浅的等诸多观点,除了与现有大环境的主流思想有关系外,也和大多数人不能深入了解东方思维并实现质变的现实有关。
因此,植根于西方思维的西医,最终的思维形态是A病的诊疗、B病的诊疗、C病的诊疗这种单线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单线编制出医学的“真相”;而植根于东方思维的中医,最终思维方式则是 明理、立法、遣方、用药这种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复合式思维,当你单纯的掌握其中一个环节时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将各个环节全部融会贯通以后才能得出最终的“真相”。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而笔者认为该学说本质来说是一种分析食物的思维方式,而非是有涉及具体实物的理论。
2.1阴阳学说
简言之,阴阳学说即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对一个整体加以分析,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一分为二”,相较于其它分析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只需找到整体的主要矛盾,并根据主要矛盾逐步分解整体,便可以实现理解和掌握一个整体的目的。阴阳最初的含义是“面向太阳之地”和“背向太阳之地”,而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对这一具体概念的抽象,即对主要矛盾有积极、主导作用的部分为“阳”,对主要矛盾有消积、被动作用的部分为“阴”。中医古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便时对阴阳属性的最好定义,既在将整体事物一分为二后,根据其各组分的“类水”,“类火”来划分起阴阳属性。
结合上文所说的“东方思维”的问题,阴阳学说应用好坏的关键在于 所选择的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和 不断地“一分为二”是否达到了合理的程度(不过于简单,也不过分繁杂)。
2.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方法。《尚书·洪范》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句话在笔者看来是对五行含义最经典的解释。
土爰稼穑,引起收获因果之物,即整体中作为分析视角的部分(“我”);
水曰润下,土之根基、润泽之物(“生我之母”);
火曰炎上,土之所成、向上之物(“我生之子”);
木曰曲直,自成生长,阻土之物(“胜我之物”);
金曰从革,顺土之志,顺土之物(“我胜之物”)。
乍一看,这五者是随意和不严谨的堆砌。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以人为部分,以自然为整体。通过人的视角去观察整个自然,人便是“土”,人的主线任务便是让自己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下去,而这个主线任务即是“水-土-火”。“土”利用代表自然资源的“水”去创造代表各种器具和工具的“火”,并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进行,实现代表人类自身的“土”的发展,便是我们的这一主线任务。而在土在完成这一主线任务的同时便会出现代表被我们改变事物的“金”,和代表逼迫我们自身做出改变的“木”,而在这个自然整体中,能和人类这一组分产生切实关系的组分无外乎这五个方面,而无出其外。而所谓的五行学说则是对这五个组分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讨论。
而结合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东方思维的问题,五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关键在于找对“五行”分析中的观察主体是谁,和主体所处的大环境是什么;以及各个组分是否能够被完全而准确的找到和掌握。
上述讨论更多所涉及到的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空间”层次上的讨论,至于“时间”层次上的讨论,我们不在赘述,有兴趣可以在以后加以探讨。
而在此,笔者也要再次重申,阴阳五行学说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思维分析方法的概括,思维并不存在证伪的问题,只存在对不同具体问题分析的优劣上。而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等东方学科领域的应用上,虽然大框架并未有变化,但是他的理论内涵和实际应用上,也就是在对于上述问题关键的处理上是在不断的发展和修正,并非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和缺乏生命力的学说。
2. 中医理论的模糊性和中药成分的不确定性
2.1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基于上述所讨论的根源问题,中医理论是存在模糊性的(即所谓的“不真切”),但是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中医诊疗的具体操作;换言之,中医理论的处理要将细节问题描绘到合理的细致层次。过于细致的细节只会阻碍整个过程的具体操作和效率,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果实”和“泥土”混杂无的观点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仅仅是需要处理到“饲料” 程度的清洁,那做到“食物”层次的清洁便是冗长和浪费。因此,即使是在西方医学已经发展到细胞、分子等层次,中医对自身理论的细化程度也并没有全面的细化到这一公认的研究成果层次。其中有理论发展滞后的原因,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医的相关诊疗操作并没有精细到去纠结细胞、分子等细致结构的程度上。因此虽然在某些诊疗领域对这些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借鉴,但大的方向并不适合再做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理论处理。
统观数百年的西医发展历史,其所作的一切在“真理”周围趋于稳定,但也总是摇摆不定而难以进一步地去接近“真理”。笔者认为这也是西方思维“失真”弊端的体现,即随着所致细节、结构的增多和构建模型的越来越庞大,其所构建的“模型”与“真相”之间的隐形差距越来越大所造成的。过分地追求细节和“穷理”并不一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正如天气预报和生态环境构建一般,如果人们不能增加“零件”的体积,那随着所知影响因素的增加和体系复杂程度的增加,最终实现“模型”接近“真相”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越来越难以完成。而适当的加入东方思维,对部分问题模糊处理,进而变相地增加“零件”的体积,以降低搭建模型的复杂程度并增加可操作性,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环节
2.2中药成分的不确定性
因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多是对自然物品的直接或稍加修饰的应用,因此和高度提纯的西医药物相比,它具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西药成分单一,便于掌控和检测,但高度提纯的有效成分也有“耐药性”等方面的问题。“作用的单一,副作用少”本身是西药的优势所在,但也是其劣势所在。一方面药物的作用方式单一集中是“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只要使用高度提纯的药物成分就不能避免“耐药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正如简单的钥匙无法打开复杂的锁一般,你的钥匙也是精简对复杂问题越难以有效权衡和解决。
而中药成分、汤剂组成的复杂性却可以很好的规避“耐药性”的问题。虽然这种操作和成分的不可知性不利于对其疗效和毒性的掌握(这也是难以通过所谓的医学检测和双盲实验的原因),但这种操作是具有柔和性的。正如你不会去可以分析蔬菜水果的毒性和有效性一般,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将中药材的有力方面加以集中和调配并发挥作用是可以起到趋利避害的效果的。而这种操作的毒性在合理范围内是可以被有效规避的。当然这种操作也会是其疗效大打折扣(较之高度提纯药品来说),但中医的治疗核心并非通过药物的疗效直接作用于疾病本身,而是通过药物柔缓的导向作用对人体各机能进行调控,因此同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和效果。也因此人体各项机能是否还在正常范围以内,对于中药的疗效至关重要(这也是中药在人体机能出现明显损伤的急救方面“捉襟见肘”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东方思维都存在其长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需要你花费较多地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拨开云雾见日开”的理解和感悟。

    原文作者:郭伟
    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354403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