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本文仅代表个人的思考,且极有可能会让很多已经思维定式的人感到不适,也未必是对的,仅供参考。
一、背景
从学生时代,很多初中高中老师企图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思想,“努力就能成功”,甚至很多大学老师也是如此。有的老师可能是真不懂,真的没认真思考过;有些老师可能是真的懂但是只能这么说罢了,就像曾经高考之前有一个老师说“除了前15名,几乎都是来陪读的”,全班义愤填膺,结果一加二本的学生都不超过5个人。就像很多差的二本学校,你说他们不优秀,绝对义愤填膺,但是英语专业上百号人,专四过级可能都是个位数。
很多未来当老师的学生可能也从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于是乎大概率也是这种思想“代代传”。
很多人不假思索的便认为,学习不好就是努力不够,不成功就是还不够拼,看各种鸡汤仿佛自己瞬间成为了那个人,仿佛自己也大概率可以成为优秀的那些人。
很多人更是喜欢看小人物成功的电影,认为这样才足够“励志”。如果是因为背景、因为天赋等成功,则内心会有些抵触,不乐意看。是呀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小人物,都么渴望可以成功啊。
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励志的例子实在是少数。
太多的人告诉我们要努力,要拼搏,却指出的方法是低效的,模糊的。可是怎么努力?怎么拼?主要是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吗?
太多“成功”的人强调自己的努力,却没有意识到背景、天赋、方法、运气等等的重要性。
很多人总喜欢各种打鸡血的口号,听完之后“仿佛人生会快要到达了巅峰”,却不知道怎么去落实。
因此标题党的文章阅读量超高,小人物成功的文章阅读量超高。写作者迎合读者的胃口,很多所谓的干货也不过是打广告的软文罢了。
二、原因
2.1 努力只是表现罢了
某个学生考了超高的分数,某个老师总爱强调某某多么努力。
某个学生考了超好的学校,某个老师总爱强调某某多么努力。
某个学生找了很好的工作,某个老师总爱情调某某多么努力。
其实再回首看,努力只不过是外在表现罢了。
很多老师把学生的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在“不努力”、“不认真”上面,其他通过外在的约束让他“努力”起来,走向成功。
想想为啥很多人玩游戏,超努力,通宵都不觉得累?为啥有些学生看小说不觉得累?
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找到好的方法(轻松的高效的),另外兴趣不在此。
如果找到好的方法学习很轻松,同学都很羡慕你,相信你更愿意学。
如果你对学习感兴趣到像游戏一样,或许也能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很多很优秀的人也很努力的学,而且结果还非常棒,这种努力不过是外在表现罢了。
2.2 我们渴望成功,可是只看结果不看方法(注意这里没说过程)
我们总是羡慕少数人人的成功,却很少去重视方法。很多“成功人士”喜欢宣传自己的勤奋,却很少宣传自己的方法。
很多老师宣传自己优秀的学生也更多的强调的是努力。
比如大学里某某学长某某考试考了满分,多半也会说自己很努力,但是如果他没有传授切实可执行的好的方法,那么对你的帮助就微乎其微。
另外一个问题是知道方法却因为舒适区的原因,不重视“非常规”的方法。
当我们看到和自己之前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时,我们总是潜意识地抵触,说“不适合自己”(哪怕都没尝试过)。
看《礼记》有一段文字非常贴切: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本文重点看前面一句话的意思: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没吃过,而是大多数人没吃就否认它不好吃。这种可怜的“精神胜利法”最终让自己错过了改变的机会。
真实案例:
【1】曾经英语字写的不好,后来总结了一套方法,按照这个规则写一周左右字体大变样,曾经给一个同学,她根本不当回事,然后过了一两个学期突然很兴奋的说按照这个写几天就变化好大。
可是大多数人练英语,依然是买字帖,照着描,脱离字帖打回原形,花费时间还多,效果还不理想。
【2】之前总结了结合遗忘规律方法、高频词汇方法,并且不强迫自己记住的方法,给一个学妹,她的反应是“不适合自己”,不这么也可以记住单词啊。后面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非常好,然后兴奋地反馈。
舒适区总是试图把我们回到之前的方法上,回到之前的习惯上,让我们无法变得更优秀(如果真的遇到好的方法)。
2.3 马太效应
西方有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中国有来自的名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看看学校里,学习好的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夸奖,工作中绩效超好的员工会获得奖励。
比如学习非常好的大学生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又有名誉又有金钱奖励。
比如某个普通本科的学生拿了全国专业类比赛一等奖而且成绩还非常不错,那么各种学院的,学校的奖,都追着你。
比如某个员工绩效超好,那么奖金可能都比工资还高。绩效不好的员工可能还扣钱或者奖金很低甚至没有。
只要一次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别人也会更加认可你,你的动力也会更加足。
如果你很努力过(不懂方法),却没有成功过,只能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补有余”。
2.4 我们渴望成功,却不愿付出
总是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
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却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可以问问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或许很多也会说我也想学好,但是他们依然上课不想听课,下课总想玩。
曾经遇到过好几个学弟学妹,说过类似的话:
“我知道我本应该好好学xxx,但是这不是马上截止了吗,你能不能帮帮我,让我拿个优秀奖也行啊”
“学长能不能帮我翻译一篇xxx,我想拿个优秀奖就行,想着对我未来找工作有帮助”
我就呵呵了。
很多工作后的程序员羡慕一些大牛,但是自己去看书去读源码等等总是说没时间?
2.5环境对人的影响
很多人读了大学,如果是普通的大学,大家都不怎么学的话,自己在里面算中上等,拿个奖学金感觉开心的不行,就会认为还不错。
平时不怎么学习,期中期末考试很多原题,最后几周突击一下成绩不错,然后拿个奖学金父母开心,自己也觉得棒棒哒。
可曾想不论是未来考研还是找好的工作等等无是全国的竞争,环境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一叶障目罢了。
想起了启蒙教育的一个故事“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正是环境的局限让他就看到了那么点事物吗?
可是读了大学以后的很多学生,不也正是“井底之蛙”吗?
很多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环境确实对人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你认命,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可能大多数人是既不认命,又不去努力摆脱环境对人的影响。
2.6 “期末考试”的模式
尤其大学里突击几周最起码大多数科目都可以及格的这种现象,会让很多大学生潜移默化得养成拖延症。
让我们误以为突击一下就还不错,我们更加“急功近利”。
甚至造成我们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带上这种习惯,却不自知。
三、总结
总之成功多半是背景+努力,天赋+努力,方法+努力,运气+努力等等,甚至是多个组合在一起。
高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筛选出了大多数有天赋或懂方法又努力的人去更好的学校。
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不要只强调努力,更多地看到天赋、方法的力量。
天赋无法改变,运气可遇而不可求,背景已成定数。
我并不是想让大家悲观认命,但是希望更多关注我们能够做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多积累好的方法,让自己多一点实际,少一点无脑兴奋鸡汤。
附录: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欢迎关注我,如果有补充欢迎评论交流,我将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知识星球ID:15165241 一起交流学习。
https://t.zsxq.com/Z3bAiea 申请时标注来自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