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薪酬倒挂」,员工该如何应对?

对多数企业来说,员工间的收入比较往往被列为禁忌话题。因公因私,老板都不希望员工互相打探薪酬状况。但实际工作里,人们总是能以各自的方式探知彼此的收入。这样一来,公司管理随之产生一系列潜在的隐患。

在这些隐患中,最直接也最为人诟病的,无疑就是薪酬倒挂现象了。

什么是薪酬倒挂

所谓薪酬倒挂,指的是企业中出现薪资与资历出现不匹配甚至倒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入职时间短、资历浅的员工收入高于入职时间长、资历深的员工。这类现象在现代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中普遍存在,关于其产生的原因,简单归纳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内部薪酬体系与市场脱节

●淘汰员工,刺激团队活力

●招聘市场竞争激烈

薪酬倒挂会给老员工来带什么

100offer 通过本平台候选人资料和一些 HR 朋友的友情介绍,搜集并整理了部分关于薪酬倒挂这一话题的案例素材。以下是亲历者的遭遇:

对公司失望,开始寻找跳槽机会

胡杰3年前硕士毕业,计算机系出身的他一直在某硬件公司担任产品测试工作。3 年来,每年公司给出的绩效评价都在 B+ 左右,「不算多好,但也不坏。」

公司在 2017 年年初招进一大批新应届生,这改变了胡杰对工作的热情。「我们是搞技术的,比较单纯,所以就聊了聊,结果他们就把谈定的薪水说给我了,刚进来工资基本在一万二左右。」

当胡杰刚进单位时,谈定的工资为每月八千,年增幅一到两千元,到今年才破万。胡杰没想到今年的应届生直接能拿到一万二的月薪,追平了三年工作经验的他。

映衬之下,胡杰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自己勤勤恳恳地在岗位上工作,为什么还比不过新入职的。」在同事里,关于这批新入职员工的收入也引发了议论。一个普遍论调认为,现在的行业薪资水准在提升,新人入职工资高过三年前,也在情理之中。

胡杰并不接受这套说法。「如果是老员工还好,他们有期权激励,在深圳有的也有房有车。但我这种刚刚工作没几年的,就完全没有了优势。」胡杰对公司感到了失望。

「这不是哪个领导的问题,而是员工薪酬机制的问题。」胡杰提到他的想法时依然有点激动,露出颇为懊悔的语气,认为自己遇到这种事属于「老实人吃亏」。

胡杰经常提到他朋友的例子,在他安心工作的三年中,朋友跳槽多次,薪水几乎是胡杰的倍数,但业务能力在跳槽前后并没有多大改变。胡杰想,也许他才是对的。

「现在开始跳也不算晚。其实我很早也听说过想要加薪,就得跳槽,但自己没当回事。」跳槽离开,成了胡杰眼里消除这个困扰的唯一选择。

信心受挫,与领导关系紧张

留英归来的方方在 2014 年进入某外资市场调查公司,当入职时,收入接近 6000 元,在当时的应届薪酬市场环境下,方方对于薪酬比较满意。「这类跨国公司最不缺海龟,能进来我还是比较庆幸的。」

刚入行时,方方每天工作的职责是定性分析,「最近火的那部剧《我的前半生》有看吗?里面那句‘下游调查公司’说的就是我们,」方方不忘自嘲一下,「具体来说,我做的就是消费者访谈、写报告、帮客户解决商业问题。」

外资市调公司给了方方体面的就业身份,而高门槛的准入体制也让她珍惜眼前的工作。但两年过去,方方的工资进步缓慢。「一开始我是理解的,因为都知道这行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入门,所以虽然薪资涨幅少,但也能自得其乐。」

然而偶然的一次聚餐活动中,方方得知了另一个工作组的新入职同事薪资状况,产生了不平感:「对方和我差不多的学历,同一年回国的,但因为是跳槽,薪水比我多了好几千。」那次以后,方方开始闷闷不乐,时长想起自己这三年来的辛苦,仅仅因为对方是跳槽而来的,就比自己每个月多挣不少。久而久之,方方开始认为公司「办事不公」。

「我找过领导,但当时失误了,要求加薪的同时举了同事的收入为例,结果被告知打听同事收入是不被允许的。」本想去寻个说法,至少是寻个安慰,却吃了理亏,方方感到格外委屈。

「领导对我有了不好的印象。」在外资公司,有关员工的薪资保密向来为人所看重,而公开谈论这一点,方方无疑犯了忌讳。

为了从长计议,方方分析了可选去向的利弊,自己所在的市场调查公司已经是行业翘楚,门槛出了名的高。而自己并未获得升职,因一时意气跳槽别家,并不可取。

「这个行业是非常吃资历的,我接下来应该会升高级定性分析员,到那时候再做打算吧。」

产生消极怠工情绪

黄滔的同事都说他目前工作状况不佳,他本人也表示赞同:「我可能要离职了,说不定领导就等着我提离职。」

黄滔在一家新媒体公司担任运营工作。刚入行时,黄滔的起薪是每月 4000 元,那是在 2014 年,对于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生来说,这个收入还算差强人意。

那段日子,黄滔每天的工作无非是搜集素材,制作公号内容,并在微博上与粉丝互动。黄滔干得得心应手,并时常贡献自己的点子出来。

2016 年,黄滔手下带的实习生小叶进入转正流程,黄滔才从小叶口中得知,人力与小叶商议的起薪是每月6000元。黄滔突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当时我工作两年,每年只涨 1000 元,也就是我的实习生转正后直接和我同等待遇了。」

黄滔产生了「过去两年白干了」的想法。但他自己清楚,自己在工作中表现并不拔尖,并且生性腼腆。对于与领导交涉一事显得瞻前顾后。「就是拉不下脸面谈加薪这事,而且当时也顾虑今后会不会被领导穿小鞋。」

内向的黄滔寄希望于老板能够明察秋毫为自己加薪,但这一切并没有等来。2017 年,黄滔已经在公司待够了 3 年,月收入 7000 元,几乎是严格遵守着一年涨 1000 元的铁律。而黄滔自己的工作状态则糟糕到令人担忧。

「已经连续好几个月被扣了工资,因为绩效不够。」黄滔已经混了好几个月的日子,但他觉得这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我收入一直没怎么涨过,实在没动力卖力干活。」

意志消沉,无心工作,黄滔和别人合伙打理了一个公众号,试图增加点外快,但公众号的市场似乎江河日下,阅读量不温不火。新媒体的运营工作这边,领导时不时开始用几个月来的绩效敲打黄滔,提醒他可能会被放弃。

「我想还是停掉工作一段时间比较好。」黄滔表示自己如今工作很不开心,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现在这状况,不完全是薪水构成的,跟我个人偏内向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起跳槽,他说自己更想彻底清闲一阵,放飞自我,调整心态。

HR如何看待薪酬倒挂

身为资深人力资源主管的朱女士为 100offer 解释了有关薪酬倒挂的困惑。

「员工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功劳没被老板重视。其实老板眼里,员工未必有他们自己想象中的价值。」

以朱女士的经验看来,薪酬倒挂对于企业主而言往往是利大于弊。这种竞争性的薪资体系可以不断刺激团队流动,挤走存在「养老心态」的员工,是一种换血行为。「如果发现自己遇到薪酬倒挂了,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是老板希望你自觉离开的委婉做法。」

对于从业 1 到 3 年内的员工,朱女士指出他们的确是薪酬倒挂最易被「误伤」的人群,相对于老员工来说,这部分员工的资历不够深,但面对应届生又缺乏薪酬上的保护。

「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的薪资涨幅可能低于市场速度。」朱女士认为,这类员工的薪酬倒挂往往只是短期现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会在接下来的工作里获得合理回报。

朱女士也承认,企业方在确定新入职员工的薪酬时往往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依据更多是针对上一份工作的薪酬,而不是新员工的实际能力。

「但这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一种反映,虽说工种不同难以讨论,但总体说招到一个合适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很高,所以在遇到合适的员工时,尽量满足对方的薪资期会成为拿下人才的必要手段。」

100offer说

就在一个月前,100offer 对本平台内超过 1041 名候选人的工作经历做出过调查——这1041名样本以一线互联网企业的程序员为主。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平均参加工作时间为 4 年,而平均工作经历为 3 份,最终的平均年薪则为 30.6 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这些候选人平均每 16 个月就会选择跳槽一次。

这个数据佐证了关于薪酬倒挂的观察,在职场中,依照一定频率的跳槽行为容易令自己的短期收益获得稳定增长。

100offer 的人才顾问 Tony 表示,在自己接触过的程序员类候选人中,对薪酬的不满在跳槽动机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当他寻找合适的受访者时,一位大厂出身的程序员则从员工的角度解释了他们在面对薪酬倒挂时的无奈,除了默默忍受,只有两种可改变的渠道:提出加薪申请,或者跳槽。

同时,Tony 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见解,在他所接触过的求职者中,传统 IT 企业出身的求职者往往对薪资倒挂容忍度低,而互联网企业员工则较能平静接受。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 IT 企业的薪资等级严格,一般以论资排辈为主,一旦出现薪资倒挂,则员工反应往往剧烈。

但现实情况是,人才竞争的激烈和市场薪酬水平均在快速更迭,薪资倒挂似乎在未来将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这样的职场未来,企业中的老员工该如何应对呢?

100offer 的建议如下:

如果对自身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具备足够信心,应当直接向老板提出加薪需求,确认领导态度

加薪提议一旦受挫,则应转而关注提高自身能力筹码,在团队运作中获取更牢固的地位

对于短期内、普遍存在的薪资倒挂,员工最好摆正心态,以长远发展权衡当下收入,决定自己去留

对收入现状极为不满而公司拒绝改善的,应留意适当的跳槽机会

(为保护候选人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原文作者:100offer
    原文地址: https://www.jianshu.com/p/9681c6e6bbdb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