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塔C递归算法详细解答

 

Hanoi塔问题, 算法分析如下,设A上有n个盘子。
如果n=1,则将圆盘从A直接移动到C。
如果n=2,则:
(1)将A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B上;
(2)再将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C上;
(3)最后将B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C上。
如果n=3,则:
A)将A上的n-1(等于2,令其为n`)个圆盘移到B(借助于C),步骤如下:
(1)将A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C上。
(2)将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B。
(3)将C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B。
B)将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C。
C)将B上的n-1(等于2,令其为n`)个圆盘移到C(借助A),步骤如下:
(1)将B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A。
(2)将B上的一个盘子移到C。
(3)将A上的n`-1(等于1)个圆盘移到C。到此,完成了三个圆盘的移动过程。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当n大于等于2时, 移动的过程可分解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把A上的n-1个圆盘移到B上;第二步 把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C上;第三步 把B上的n-1个圆盘移到C上;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是类同的。 当n=3时,第一步和第三步又分解为类同的三步,即把n`-1个圆盘从一个针移到另一个针上,这里的n`=n-1。

Hanoi塔问题中函数调用时系统所做工作

一个函数在运行期调用另一个函数时,在运行被调用函数之前,系统先完成3件事:

①将所有的实参、返回地址等信息传递给被调用函数保存。

②为被调用函数的局部变量分配存储区;

③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函数的入口。

从被调用函数返回调用函数前,系统也应完成3件事:

①保存被调用函数的结果;

②释放被调用函数的数据区;

③依照被调用函数保存的返回地址将控制转移到调用函数。

当有多个函数构成嵌套调用时,按照“后调用先返回”的原则(LIFO),上述函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转移必须通过“栈”来实现,即系统将整个程序运行时所需的数据空间安排在一个栈中,每当调用一个函数时,就为其在栈顶分配一个存储区,每当从一个函数退出时,就释放其存储区,因此当前运行函数的数据区必在栈顶。堆栈特点:LIFO,除非转移或中断,堆栈内容的存或取表现出线性表列的性质。正是如此,程序不要求跟踪当前进入堆栈的真实单元,而只要用一个具有自动递增或自动递减功能的堆栈计数器,便可正确指出最后一次信息在堆栈中存放的地址。

一个递归函数的运行过程类型于多个函数的嵌套调用,只是调用函数和被调用函数是同一个函数。因此,和每次调用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递归函数运行的“层次”。假设调用该递归函数的主函数为第0层,则从主函数调用递归函数为进入第1层;从第i层递归调用本函数为进入下一层,即i+1层。反之,退出第i层递归应返回至上一层,即i-1层。为了保证递归函数正确执行,系统需设立一个“递归工作栈”,作为整个递归函数运行期间使用的数据存储区。每一层递归所需信息构成一个“工作记录”,其中包括所有实参、所有局部变量以及上一层的返回地址。每进入一层递归,就产生一个新的工作记录压入栈顶。每退出一层递归,就从栈顶弹出一个工作记录,则当前执行层的工作记录必是递归工作栈栈顶的工作记录,称这个记录为“活动记录”,并称指示活动记录的栈顶指针为“当前环境指针”。

#include"stdio.h"
void move(char x,char y)
{
	printf("%c-->%c ",x,y);
}
void hanoi(int n,char a,char b,char c)
{
	if(n==1) move(a,c);
	else{
		hanoi(n-1,a,c,b);/*将n个盘从one座借助two座,移到three座*/
		printf("\n");
		move(a,c);
		hanoi(n-1,b,a,c);
		printf("\n");
	}
} 
int main()
{
	int n;
	scanf("%d",&n);
	hanoi(n,'A','B','C');
	return 0;
}

 

    原文作者:递归算法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u013967628/article/details/20833617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