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冒泡排序

前言

对于Java程序员来说,一般对于算法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有一个算法除外——排序算法。排序算法不仅在日常开发中经常用到,还是面试中几乎必问的题目,并且通常是以“手写代码”的形式出现,因此掌握好排序算法是对每一个程序员的最基本要求。

 

谈到排序算法,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中的一定是“冒泡排序”。“冒泡排序”由于较简单的过程,得到大多数程序员的“厚爱”,本文将简单的介绍排序算法的整个过程。

 

基本思想

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

  1. 比较两个相邻的数,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则将这两个数交换位置。第一次遍历后,最大的数会被放到数组的最后位置,即array[length – 1]。
  2. 第二次遍历时跳过最后一个元素,因为该元素通过第一次遍历已经确定是最大值。
  3.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例子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冒泡排序是怎么工作的。红色的数为正在比较的数,原数组如下。

0

1

2

3

19

15

37

12

 

第一次循环:

1.首先比较array[0]和arary[1],即19和15;因为19 > 15,因此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完的数组如下。

0

1

2

3

15

19

37

12

比较和交换对应的代码如下:

if (array[j] > array[j + 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2.接着比较array[1]和array[2],即19和37;因为19 < 37,因此两个数的位置不变,如下。

0

1

2

3

15

19

37

12

 

3.最后比较array[2]和array[3],即37和12;因为37 > 12,因此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完的数组如下。

0

1

2

3

15

19

12

37

 

至此第一次循环结束,由于是相邻两数比较,可以看到第一次循环我们只需要进行3次比较,即:(arary.length – 1) 次。

 

第二次循环:

1.首先比较array[0]和arary[1],即15和19;因为15 < 19,因此两个数的位置不变,如下。

0

1

2

3

15

19

12

37

 

2.接着比较array[1]和array[2],即19和12;因为19 > 12,因此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完的数组如下。

0

1

2

3

15

12

19

37

 

3.由于array[3]经过第一次循环后,必然大于前面所有的数,因此不再进行比较,则第二次循环结束。

 

在第二次循环中,由于已经结束的循环次数为1,因此有1个数已经确定位置无需再比较,因此我们比较的次数只有2次,比较次数可以抽象成以下公式:

array.length - 1 - (已经结束的循环次数)

 

第三次循环:

1.首先比较array[0]和arary[1],即15和12;因为15 > 12,因此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完的数组如下。

0

1

2

3

12

15

19

37

 

2.由于array[2]经过第二次循环后,必然大于前面所有的数,因此不再进行比较,则第三次循环结束。

 

第四次循环:

在经过第三次循环后,array[1]~array[3]均回到属于他们的正确位置,因此此时array[0]必然也在属于它的正确位置,因此无需进行第四次循环。

 

完整过程

最后我们通过以下动图来看冒泡排序的整个过程,图中浅蓝色的柱子为还未在正确位置的数,绿色的两个柱子为正在比较的数,橘黄色的柱子为已经在正确位置的数。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

 

整合

通过上文例子无需进行第四次循环可以知道,循环的次数为:数组元素的个数 – 1,则循环次数可以表示成如下: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 1; i++)

 

在上文例子的第二次循环中,我们将每次循环的比较次数抽象成以下公式:

array.length - 1 - (已经结束的循环次数)

 

用具体的例子展示,每次循环需要比较的次数如下:

第一次循环:array.length - 1 - 0
第二次循环:array.length - 1 - 1
第三次循环:array.length - 1 - 2
...

 

通过上面的两个公式可以观察到,“已经结束的循环次数” 刚好可以使用上面的最外层循环的变量 i 进行代替,即每次循环的比较次数可以用如下公式: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i - 1; j++)

 

结合两个公式的代码,还有上面的比较和交换代码,冒泡排序整理成代码如下: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

 

时间复杂度

在通常情况下。冒泡排序的比较次数 = (n – 1) + (n – 2) + … + 2 + 1,即:n * (n – 1) / 2,所以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使用场景

由于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因此,在进行量比较大的排序时,最好不要采用冒泡排序。经过简单的测试,在1000个数字以内的排序,用冒泡排序是可以接受的。1000个随机数使用冒泡排序耗时一般在5毫秒以内,但是当数字个数达到10000个时,耗时会达到100+毫秒,简直是灾难。

 

最优情况

 对排序算法熟悉的人应该知道,冒泡排序最优情况的时间复杂度是:O(n),怎么得出来的了?通过上文的代码是无法达到O(n)的,需要对上文的代码进行一点点的优化,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

如果array数组本来就是有序的,则第一次循环结束后由于没有元素交换,会直接return,此时的时间复杂度即为:O(n)。

 

 

—————END—————

 

《排序算法:冒泡排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