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今天来看看图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在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最短路径中的路径一般不再是路径上边的数目,而是路径边上的权值之和。所以最短路径都是用在带权有向图上面的。在最短路径方面,有两个著名的算法,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

1.Dijkstra算法-从某个点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使用了贪心算法思想,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但是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边。因为单纯讲太过空虚,所以我直接用一个例子来讲解。下面是一个带权有向图的示例。
《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此时他的带权邻接矩阵为(邻接矩阵的定义在传送门):

1055020301001060

接下来根据示例图和邻接矩阵来讲解Dijkstra算法是如何求得最短路径的。
《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1. 一开始我们初始化已选择点集S,我们假设源点为 v0 ,所以先把 v0 加入S,此时S = { v0 }。
2. 我们首先遍历除 v0 之外的所有点,发现 v0 无法直接到达 v1 v3 ,所以距离为 。而其他三个点中,到 v2 点的距离最近,此时我们选择 v2 加入S,此时S = { v0 v2 }。
3. 接下来再一次遍历除S内元素之外的所有点。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想知道 v0 vk 的最短距离,则最短距离有两种情况:

  • v0 vk 上的权值。
  • 或者是之间经历了其他顶点,假设经历了一个顶点 vj ,则最短距离 = v0 vj 的最短路径 + vj vk 上的权值。而这个 vj 就是我们加入到集合S里面的顶点。

所以我们开始更新第一次的路径长度结果,发现通过新加入的点(即 v2 ),我们可以到达 v3 ,此时路径长度 = v0 v2 的权值 + v2 v3 权值 = 60。而其他点的路径长度没有被更新或者经历了 v2 后的路径长度并不比更新前的小。最后我们找到路径长度最短的点 v4 ,加入S,此时S = { v0 v2 v4 }。

4.再次按照3中的形式进行遍历S之外的点。 此时我们看到加入了 v4 后,我们到达 v3 的路径长度被缩短到了50,这个50 = v0 v4 的权值 + v4 v3 权值,而 v0 v4 的权值已经被记录过,所以可以直接使用,所以这个距离很容易就被求出。接下来 v5 的长度更新和 v3 一样,就不在详述了,最后找到路径长度最短的点 v3 ,加入S,此时S = { v0 v2 v4 v3 }。
5. 再次按照3中的形式进行遍历S之外的点。更新了 v5 的路径长,找到路径长度最短的点 v5 ,加入S,此时S ={ v0 v2 v4 v3 v5 }。而此时我们发现,只剩下 v1 ,但是从源点 v0 v1 的距离依然是 ,说明 v0 没有和 v1 连通。此时我们将 v1 加入S,这时集合S的长度 = 顶点数 = 6,算法结束。

接下来是主要的算法代码,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图存储结构依然是邻接矩阵。输入的形式是以邻接点对的形式,以0 0 0结束。在代码里,我们看到主程序就是一个嵌套循环,所以它的时间复杂度是O( n2 )。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h>
#include<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0
#define INT_MAX 10000
#define max(x,y)(x>y?x:y)
typedef struct{
    int matrix[MAX][MAX]; //邻接矩阵
    int num;// 最大的顶点数
}Graph;
int initNode=0;
int *shortPath= NULL ;//最短距离
int *S=NULL;
Graph example; //实例图

// 初始化图
void initGraph(){
    int i,j;
    for(i=0;i<MAX;i++){
        for(j=0;j<MAX;j++){
            example.matrix[i][j]=INT_MAX;
        }
    }
    example.num=0;
}
// 创建图
void createPoint(){
    int i,j,val;
    initGraph();
    while(cin>>i>>j>>val){
        if(i==0 && j==0) break;
        example.matrix[i][j]=val;
        example.num = max(example.num,i); 
        //这里偷了个懒,我这里假设顶点之间序号是连续的,没有点之间
        //序号跨很大的情况,如果需要的话,大家可以写一个函数改一下
        //这里。
        example.num = max(example.num,j);
    }
}

//输出最后的最短路径
void printResult(){
    cout<<"--------------------------"<<endl;
    for(int i=0;i<=example.num;i++){
        if(i!=initNode)cout<<initNode<<"->"<<i<<":"<<shortPath[i]<< " "<<endl;
    }
}

//dijkstra算法
void dijkstra(){
    int i,j;
    shortPath = new int[example.num+1];
    S = new int[example.num+1];
    int count = 0; //记录S内元素个数
    int nowProP; //记录现在处理的顶点
    int minPoint,minval;
    for(i=0;i<=example.num;i++){
        S[i]=-1;
        shortPath[i]=INT_MAX;
    }
    S[initNode] = 1;
    count++;
    nowProP = initNode;
    //两层循环
    while(count<=example.num+1){
        minPoint  = -1,minval= INT_MAX+1;
        for(i=0;i<=example.num;i++){
          if(S[i]!=1){
            if(example.matrix[initNode][i]< shortPath[i]){
                shortPath[i] = example.matrix[initNode][i];
            }
            if(example.matrix[nowProP][i]+shortPath[nowProP] < shortPath[i]){
                shortPath[i] = example.matrix[nowProP][i]+shortPath[nowProP];
            }
            if(shortPath[i]<minval){minval=shortPath[i];minPoint=i;}
          }
        }
        S[minPoint] = 1;nowProP=minPoint;
        count++;
    }
}
int main(){
    initNode = 0; //这里我们假设源点是v0,也可以改成其他的.
    createPoint();
    dijkstra();
    printResult();

    return 0;
}

最后结果是:

0 2 10
0 4 30
0 5 100
1 2 5
2 3 50
3 5 10
4 5 60
4 3 20
0 0 0 --------------------------
0->1:10000
0->2:10
0->3:50
0->4:30
0->5:60

2.Floyd算法-每对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Floyd算法主要的是动态规划的思想(下面的介绍来自于这篇博客)。
从任意节点i到任意节点j的最短路径不外乎2种可能,1是直接从i到j,2是从i经过若干个节点k到j。所以,我们假设Dis(i,j)为节点u到节点v的最短路径的距离,对于每一个节点k,我们检查Dis(i,k) + Dis(k,j) < Dis(i,j)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从i到k再到j的路径比i直接到j的路径短,我们便设置Dis(i,j) = Dis(i,k) + Dis(k,j),这样一来,当我们遍历完所有节点k,Dis(i,j)中记录的便是i到j的最短路径的距离。

算法描述:
1. 从任意一条单边路径开始。所有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边的权,如果两点之间没有边相连,则权为无穷大。   
2. 对于每一对顶点 u 和 v,看看是否存在一个顶点 w 使得从 u 到 w 再到 v 比己知的路径更短。如果是更新它。

我觉得上面的介绍已经基本上差不多了,下面是一个带权有向图和它的邻接矩阵。

《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下面是该例子的讲解图。

《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1. D(1) : 邻接矩阵的初始状态。
  2. D(0) : 此时我们对于节点0,检查Dis(i,0) + Dis(0,j) < Dis(i,j)是否成立。 循环后我们发现Dis(2,0) + Dis(0,1) = 7 < Dis(2,1) = ,所以替换掉 Dis(2,1)=7。
  3. D(1) : 按照2里面的方法,我们发现Dis(0,1) + Dis(1,2) = 6 < Dis(0,2) = 11。替换掉Dis(0,2) 。重复该步骤,直到循环结束。

而根据图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主程序是三层循环,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 n3 )。但是Dijkstra算法只是从一个源点到其他各点的最短路径,而如果找寻所有点的话,还是需要一个外循环的,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看,Dijkstra和Floyd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Floyd的思想稍微简单一些。

接下来是主要的算法代码,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图存储结构依然是邻接矩阵。输入的形式是以邻接点对的形式,以0 0 0结束。输入例子就是这个图。此时我们注意这个邻接矩阵的对角线需要处理成0,而不是

《最短路径 - Dijkstra和Floyd》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h>
#include<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100
#define INT_MAX 10000
#define max(x,y)(x>y?x:y)
typedef struct{
    int matrix[MAX][MAX]; //邻接矩阵
    int num;// 最大的顶点数
}Graph;

Graph example; //实例图

// 初始化图
void initGraph(){
    int i,j;
    for(i=0;i<MAX;i++){
        for(j=0;j<MAX;j++){
            example.matrix[i][j]=INT_MAX;
        }
        example.matrix[i][i]=0;
    }
    example.num=0;
}
// 创建图
void createPoint(){
    int i,j,val;
    initGraph();
    while(cin>>i>>j>>val){
        if(i==0 && j==0) break;
        example.matrix[i][j]=val;
        example.num = max(example.num,i); 
        //这里偷了个懒,我这里假设顶点之间序号是连续的,没有点之间
        //序号跨很大的情况,如果需要的话,大家可以写一个函数改一下
        //这里。
        example.num = max(example.num,j);
    }
}

//输出最短路径矩阵
void printResult(){
    cout<<"--------------------------"<<endl;
    for(int i=0;i<=example.num;i++){
        for(int j=0;j<=example.num;j++){
            cout<<example.matrix[i][j]<<" ";
        }
        cout<<endl;
    }
}
//Floyd算法
void Floyd(){
    int i,j,k;
    for(k=0;k<=example.num;k++){
        for(i=0;i<=example.num;i++){
            for(j=0;j<=example.num;j++){
                if(example.matrix[i][k]+example.matrix[k][j]<example.matrix[i][j]){
                    example.matrix[i][j] = example.matrix[i][k]+example.matrix[k][j];
                }
            }
        }
    }
}
int main(){
    createPoint();
    Floyd();
    printResult();
    return 0;
}

最后输出结果:

0 1 4
0 2 11
1 0 6
1 2 2
2 0 3
0 0 0 --------------------------
0 4 6
5 0 2
3 7 0
    原文作者:Dijkstra算法
    原文地址: https://blog.csdn.net/u010006643/article/details/45693401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