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特币分叉的前世今生

《关于比特币分叉的前世今生》 Bitcoin Fork

8月1日比特币分叉产生BCC(比特币现金),所有持有比特币的用户当天按1:1比例分配BCC,相当于免费赠送价值近3000元的BCC。

11月中旬(高度为494,784的区块)即将引来比特币的再次硬分叉,那么这次分叉对持有比特别的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应该提前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呢……

提到这些,我们不妨来看看比特币比特币分叉的前世今生。

一、什么是分叉

首先,什么是分叉呢?

其实比特币的分叉就是对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升级,就和苹果IOS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一样,原来的比特币网络比较拥挤、满足不了目前用户快速增长的需求,自然就需要扩容升级。

分叉又分为软分叉和硬分叉,软分叉仅仅是网络的升级更新,升级前的节点能很好地兼容升级后的节点,并不会产生一个新的虚拟币出来。比如刚刚过去的以太坊大都会扩容,扩容后依然只有一条ETH主链,也就是软分叉。

硬分叉则不然,发生硬分叉后原来的区块链将分成 几条独立的链,也就是会产生新的数字货币出来,比如BCC就是比特币硬分叉产生的币,ETC也是以太坊硬分叉的产物。

软分叉和硬分叉是算力选择的结果,比特币的算力是一定的,如果有足够的算力支持某一种扩容方案的话,那么将发生软分叉。相反,如果没有任何一种方案获得足够多的算力支持,那么比特币网络将会发生硬分叉,新产生的链将相应地产生一种比特币。原来持有比特币的人,在硬分叉后都拥有分叉后的每一种比特币。

二、比特币为什么要分叉

我们知道,比特币每10分钟更新一个区块,这个区块上记录了10分钟内发生的所有交易记录及见证数据,但是这个区块目前的最大容量只有1M,1M的区块每秒最多能容许5-7笔交易,也就是说这个1M区块大小决定了比特币目前可处理交易上限是5-7笔,而信用卡的交易是每秒2000笔……

从比特币的区块链浏览器(网址:https://blockchain.info/zh-cn)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比特币发展的第八年(2009年1月产生第一个创世区块),目前每个区块的容量已经即将达到1MB的上限,最近的区块容量数据是这样的:

《关于比特币分叉的前世今生》

我们看到最近的区块大小有的已经超过1MB(1024KB),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真实情况是这样的,目前区块容量并没有变,依然是1MB的上限,但是比特币主链已经在8月23日完成了隔离验证的部署,所以导致区块大小会超过1MB,这个我们稍后详细说明。

所以,随着比特币的用户数和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交易原来越多,目前的1M区块大小成为比特币发展的瓶颈,这也是目前比特币网络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费用越来越高的原因,毕竟在交易量太大的情况下,矿工会优先给费用高的交易先打包完成交易确认,导致小额交易因支付费用低确认时间大大拉长。所以为了比特币的长远发展,比特币分叉扩容迫在眉睫。

三、比特币分叉历史追溯

比特币的扩容争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2013年比特币价格暴涨伴随着一波比较大的扩容争议潮,究其原因,交易量和价格息息相关,2013年交易量的暴增让比特币网络拥堵问题初显,到2015年整个比特币社区对于扩容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争执不下的状态。

当然,之所以比特币扩容问题会产生如此大的争议,也是因为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关于扩容方案的确定需要社区所有各方力量协商一致决定,各方出发点和利益诉求不一样,有争议也就很正常。

从2015年6月开始,整个比特币社区就陆续推出了许多扩容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BIP100,BIP101,BIP102,BIP103,BIP109,BIP248六种,更别提其他备选方案了。所有的这些方案汇总起来可以分成两类:

1.长期规则派:其中代表是BIP100/103,希望给比特币扩容这件事情设定一个长期计划,以后据此计划执行即可,不需要再反复协商调整。

2.短期搁置派:剩下几种方案是短期搁置派的代表,认为未来不可预测,目前设定的方案对未来不一定适用,不如设置短期方案先解决几年内的扩容问题。

经过大半年的讨论,长期规则派已基本完败,2015年12月在香港的比特币扩容会议上达成香港共识,即采用隔离验证(Segwit)+扩大区块容量的形式,但会后该方案未获得社区核心开发成员认可,导致香港共识流程。

2017年5月又举行了一次纽约共识,由一些比特币公司和80%算力以上的矿工签署了SegWit2x方案,纽约共识建立在香港共识的基础上,依然采用隔离验证+2M(区块大小由目前的1M扩大到2M),除此之前增加第三方开发人员,也就是除比特币社区的核心开发者之外让更多人参与到开发中,让比特币网络的发展有更多可能性。

8月23日,BTC主链已经完成了SegWit2x方案中隔离验证部分的部署,11月份将部署2x,即将区块大小从1MB扩展到2MB。

那么,区块还未扩容,为什么区块链浏览器中的区块大小已经超过1MB呢?

这个得从隔离验证的概念说起,上面说到目前每个区块里存储的是每十分钟内所有的比特币交易记录和见证数据,那么隔离验证就是改变这种存储模式,即部署隔离验证之后每个区块中仅仅包含交易记录,见证数据不再存储于区块中,从而达到变相扩容的目的。

上面图片中的区块大小同时包含交易记录+见证数据,但存在1M区块中的只是交易数据,因此交易记录及见证数据大小超过1MB是可能的,这也是目前急需扩容的原因。

四、关于本次分叉

前面我们说的如果有足够的算力支持某种扩容方案的话,将发生软分叉。那么既然已经达成纽约共识SegWit2x方案(80%算力以上矿工表示支持),为什么11月份依然很可能会有硬分叉并产生一条新链呢?

这是因为比特币社区的核心开发者目前还没有就这一方案达成一致意见,矿工虽然表面上都表示要升级,但很可能临时改变主意。

比特币的扩容之争主要是以Core为首的开发人员与矿工之间的争议。Core支持使用隔离验证方案(Segwit),另外在原来的比特币主链网络上面增加第二层闪电网络,闪电网络是指附生于比特币主网络之外的另外一个网络,可以提前预存部分BTC至改网络中,平时的小额交易可以直接走闪电网络,主需要在比特币主网络最终确认即可。因此,在采用闪电网络之后,可将交易费率高的大额交易存储于比特币主网络中,小额交易置于闪电网络中,从而达到扩容的目的。

然而闪电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且从用户体验来说,需要事先预存BTC至闪电网络中,用户资金的安全保管和周转也是不小的挑战。当然,对于矿工们来说,进入闪电网络中的小额交易将给他们带来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矿工们支持简单粗暴的大区块扩容,即将原来的区块容量从1MB扩大到2MB、3MB…甚至根据需求不断扩大。

但这种扩容方式可能的后果是区块扩容的越大,比特币全节点钱包的容量越大,对挖矿节点的硬盘和数据库系统、带宽配置等等要求越来越高,即不断提高挖矿成本和准入门槛,这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小公司无法参与到比特币挖矿中来,从而导致挖矿逐渐被几家中心化的大公司控制,丧失比特币的去中心化。

五、如何应对这次比特币硬分叉

对于持有比特币的普通用户来说,如果比特币真的发生硬分叉,那么最大的风险是由此产生的“重放攻击”。所谓”重放攻击“,通俗点说就是当比特币网络分裂成几条链时(比如产生BTC1和BTC2),每条链上的地址和私钥产生方式完全一样,交易格式也完全一样,当你给某个陌生地址转BTC1时,你的账户中BTC2也可能同时被转走,很有可能转了之后再也拿不回来了。

不过当初BCC分叉时并没有发生”重放攻击“这个问题,因为BCC在分叉时其链上相关代码作了修改,避免了”重放攻击“的可能。但是11月份的分叉,如果双方都想争夺BTC的冠名权,势必不会对代码作太多修改,因此很可能发生”重放攻击“。

那么,那么,对于持有比特币的用户,该如何应对这次比特币分叉呢?

1.尽量将币放在靠谱的钱包或交易平台,我们也会随时更新支持硬分叉后两种币的交易所和钱包名单,这些平台会自发的运营帮你处理好分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将比特币存在仅支持分叉后部分比特币的钱包,可能在分叉后损失另外一种比特币。

目前明确表示支持比特币分叉后的两种币的交易所或钱包:

交易所:

火币Pro站(Huobi.pro)、OKEX、OKCoin、BTCC 、BTER.com 、Coinbase 、bitFlyer 、ANX 、Bitex 、Bitso 、Coins.ph 、CryptoFacilities 、Korbit 、Safello 、SFOX 、ShapeShift

钱包:

Blockchain.info、Coinbase、Jaxx 、Ripio、BTC.com 、BitPay、Bitcoin.com、Abra、BitPesa、Circle、Coins.ph、GoCoin 、Luno、Unocoin、Xapo

2.分叉结束之前不要转账比特币,在分叉落定后两种比特币要分开放在两个属于自己的地址中,直到两个资产彻底分离完成为止,之后再对比特币进行转账,防止”重放攻击“。

对于这场硬分叉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会持续跟进最新情况。

    原文作者:韩晓蓁
    原文地址: https://www.jianshu.com/p/6b160a94c92f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