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JVM 的几个垃圾收集算法思想

概述

Java 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自动垃圾回收处理,而无需开发人员过于关注系统资源,例如内存资源的释放情况。自动垃圾收集虽然大大减轻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也增加了软件系统的负担。

拥有垃圾收集器可以说是 Java 语言与 C++语言的一项显著区别。在 C++语言中,程序员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项内存分配,且内存使用完后必须手工释放曾经占用的内存空间。当内存释放不够完全时,即存在分配但永不释放的内存块,就会引起内存泄漏,严重时甚至导致程序瘫痪。

接下来主要介绍几种垃圾收集算法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一、标记-清除算法

“标记-清除”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算法分为“标记” 和 “清除” 两个阶段。

(1)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

(2)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之所以说它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是因为后续的收集算法都是基于这种思路并对其不足进行改进而得到的。

不足:

(1)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

(2)空间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的中需要分配较大的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清除算法的之后过程所示。

《关于 JVM 的几个垃圾收集算法思想》

二、复制算法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一种称为“复制”的收集算法出现了,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使得每次都是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运行高效。

不足:

(1)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

复制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

《关于 JVM 的几个垃圾收集算法思想》

现在的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收集算法来回收新生代,IBM公司的专门研究表明,新生代中的对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内存划分为一块较大的(新生代)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当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额Survivor空间。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就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只有10%的内存会被“浪费”。当然,98%的对象可回收只是一般场景下的数据,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其他内存(这里指老年代)进行分配。

三、标记-整理算法

复制收集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时就要进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变低。更关键的是,如果不想浪费50%的空间,就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以应对被使用的内存中所有对象都100%存活的极端情况,所以在老年代一般不能直接选用这种算法。

根据老年代的特点, 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标记-整理”算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标记-整理”算法如图:

《关于 JVM 的几个垃圾收集算法思想》

四、分代收集算

当前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这种算法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只是根据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收集算法。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的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 或者 ”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摘自《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JVM 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二版)

 

    原文作者:JVM
    原文地址: https://juejin.im/entry/5913f7988d6d81005851f94f
    本文转自网络文章,转载此文章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点赞